太钢八十年

征文作品
天行TIANXING(中国) >> 征文作品 >> 文章正文
记忆中的丰碑——初轧作风
来源: 型材厂 作者: 程峰 时间: 2014-07-29
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提起“初轧作风”,上了年纪的太钢人都知道。一部初轧作风的历史,就是一部太钢干部职工经过艰苦卓绝,拼命加实干的、永葆青春活动的、追求企业走向辉煌的激情历史。准确把握初轧作风在太钢发展史中的地位,对于今天太钢广大干部职工以大无畏的胆识,胸怀大志的眼光,前瞻性的智慧战胜前所未有的困难有着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1958年8月,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太钢1053立方米高炉、1000毫米初轧机、自备电厂工程装备从前苏联引进并投产。主要设备为1000mm可逆式初轧机和1000吨剪机。从战略层面讲,初轧厂的建成投产是太钢划时代意义事件,由太原钢铁厂更名为太原钢铁公司,从此走上规模型、特殊钢大型企业发展道路,为跻身全国十大钢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逐步发展成为以生产特殊钢为主的钢铁企业。上千名当前太钢各方面精英抽调到初轧厂,他们为初轧厂、为太钢建立了不朽功勋。建厂以来,初轧厂一直作为太钢对钢锭进行开坯的关键工序,是衔接炼钢和轧材工序的“咽喉”要道。改革开放以后,1989年6月,初轧厂组织对轧机主传动系统进行改造。投资额1476.6万元。新建了主传动变电所,更换了新变压器。变压器由原苏联制造,容量为12500KVA。从原苏联成套引进了晶闸管变流柜和控制系统,并更换了轧钢主电动机,将电动机容量由原先4700KW提升到了5760KW,提高了轧钢的能力。此次改造不但淘汰了落后的设备,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轧机的产能,使轧机的产能由原设计能力100万吨提高到了180万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公司炼钢连铸比的提高,初轧厂逐步由主要进行开坯生产转变为进行大断面型材生产。
超设计能力80%的生产“咽喉”工序作业率是个什么样子,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初轧作风就在这一重要时期逐步形成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任何成就的筑成,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这是共产党人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的核心。初轧人在那个激情年代所展示的不是一般的工作激情,而是一种扎实的作风,是太钢精神的重要体现。初轧机产能决定和代表着整个太钢生产产量,没有这种精神和作风是不能完成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的。初轧人的自强不息,勇于担当作风才能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实现超越。当时的厂处级、科级、生产骨干每天早6:30前就来到生产现场,抓生产的领导来厂更早,晚上8:00左右才陆续下班回家。遇到设备大修、中修,许多干部主动不回家,每天近20个小时干在现场,吃饭也在现场。机关干部定期帮助生产一线清理现场,均热炉前的清道劳动是最苦的,基本上是每周一次义务劳动,由厂处级干部带队。机关干部遇到检修要成立队伍参与项目检修,遇到生产经营紧张时要组织跟班,三班倒和一线操作职工共同担当并且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业务工作。这是何等的一支干部队伍?是一支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信仰的干部队伍。有的干部结婚后不休假;有的干部早早上班带着孩子来单位;有许多老职工主动帮助年轻干部带孩子。这些人间大爱又折射出多少伟大友情。太钢人都赞同地说:初轧是出优秀干部的地方!这是真真切切的感慨。从初轧出来的干部有走上省部级、走上太钢决策层的,还有走上公司各级领导岗位的,但初轧作风永不变。“不干则已,要干就干一流”。这是初轧作风的精髓。但是,要干一流就要奉献出多少汗水和精力啊。初轧作风总的概括为:追求信仰、奉献太钢的爱厂精神;扎根一线、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勤于钻研、科学管理的务实精神;不畏艰难、勇争一流的进取精神;率先垂范、永葆先进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初轧作风,有了这种作风,任何困难都压不倒、打不垮,永远在迎难而上的路上勇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