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八十年

征文作品
天行TIANXING(中国) >> 征文作品 >> 文章正文
去日留痕
来源: 岚县矿业公司 作者: 徐艳兵 时间: 2014-06-30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太钢尖山铁矿,从此与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有幸不仅耳闻目睹了太钢矿山一幕紧接一幕的大剧,也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扮演了某种属于自己的角色。
94年8月8日,尖山铁矿采选简易试车后,资金没了,队伍撤了,施工停了,尖山欲干不能,欲罢不成,实乃“有桥走河床,有楼住民房,有门没有窗”。面对困难,矿山人主动出击,众志成城,进行了生产生活自救。缺少汽车和吊车,大修队队长身先士卒,豪情一呼:“弟兄们,扛上走!一二——起!”那一根根300mm多粗、10m多长的钢管硬是被我们肩扛手抬到作业地点;没有施工图纸,只有几句简单说明,我们就一边琢磨一边干,七个人五天之内就安装好了事故池(现浮选车间)的抓斗吊滑线。
记忆尤其深刻的是1997年7月15日。那时,由于隔膜泵送前预处理装置中2个φ30m浓缩大井——2个∮12.6m*12.6m搅拌槽的底流矿浆管道没有敷设,导致精矿粉输送系统不能投用,年产仅15万t左右的精矿粉都不能“消化”掉,严重制约了生产。为此,太钢矿业分公司杨盘铭经理现场亲自指挥,大修队全员出动,吃饭休息全在工地,划线下料、吊装就位、碰头焊接,歇人不歇马,两白天一黑夜紧张有序、爬高下低的工作,换来了尖山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刻:精矿粉输送系统顺利投运!听着隔膜泵“轰-轰-轰”吞吐矿浆的雄壮声,现场一片欢腾。尖山快速发展的序幕也由此拉开:当年生产精矿粉80.35万t,98年生产128.03万t、99年生产161万t,提前一年半实现了161万t的达产目标,三年迈出三大步,创造了我国黑色冶金矿山发展史上的奇迹,后又经过几次扩建,尖山的年产量现已突破了380万t,长度为102.3km的精矿粉输送管道也被誉为尖山的“黑色生命线”。
2012年,我调入了袁家村铁矿。在那个春天里,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土灌进空荡荡的厂房,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面对工程建设条件艰苦、系统庞大、技术难题多等诸多挑战,我们像一头头二月黄牛,默默踏步,无声前行,每一个施工节点的完成、每一台设备的安装、每一个技术难题的攻克,为的都是有朝一日的破茧成蝶。如今,一座环境优美、流程先进、装备一流的现代化矿山已矗立在世人面前,成为太钢一张闪光的名片。
我怀念那些激情燃烧的矿山岁月,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完成了自己的过渡与蜕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烙在了我的性格中,成为这一生永远的财富,那真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在一次次的风雨和挑战后,我变得更加坚强执着;在失误和事故后,我学会了成长勇敢;在受伤流泪后,我更加珍惜现在和未来。
是的,我们总是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东西。如果我们所在乎的东西值得我们为它而付出一切,那么所有的放弃都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当我们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放弃,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