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八十年

征文作品
天行TIANXING(中国) >> 征文作品 >> 文章正文
我的调度十年
来源: 技术中心 作者: 毛冰杰 时间: 2014-06-20
太钢就像一个强有力的巨人一样,拉着我们一路奔跑,太钢培养、锻炼、造就了太钢人,太钢人成就了太钢的辉煌。——题记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加工作的,只身一人在太原生活,既没有能够助人胆气的文凭,也没有可能借力周旋的人脉。在近三十年的工作历程中,因为工作需要,我的岗位先后变动了多次。虽然没有担任过领导职务,但从岗位更换趋势而言,一直是进步的。
2003年以前,技术中心有生产和检验两个调度室。2002年4月底,我和两位同事一起从力学检验岗位调到了检验调度室工作。本岗位主要承担着协调安排全公司进厂原料、出厂产品和科技研发等方面的理化检验工作,不但涉及专业繁多,而且工作业务面也很广。在调度工作的十年里,是我学习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并见证了公司转型跨越发展最关键的时期。
初到检验调度岗位,面对千头万绪的业务,我仅有的那一点样品制备和力学检验实践知识,远远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为了尽快实现新老调度员交替,单位组织了业务集训,力争在一月内新调度员正式上岗。由技术中心各检验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从矿物、金属、仪器等化学分析,到低倍、金相、电镜、热处理、腐蚀、电磁等物理检测专业常识全面覆盖。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和现场实践学习,使我从知识单一的岗位职工,成为能够处理一般性理化检验业务的调度员。
不久,技术中心生产调度和检验调度岗位进行了整合,并优化成单人单岗。我们新调度员一边要巩固已学习到的理化检验知识,一边还要尽快学习掌握冷轧工段生产,风水电汽等能源介质的计划停供和突发故障处理等业务。当时,面临着公司新炼钢、新热轧、新冷轧等建设项目的快速推进,以及公司管网系统性地改造,协调指挥能源介质停送也是调度担负的一向重要任务。在此期间,也着实锻炼并考验了新调度员的快速反应、准确及时、尽职尽责、高效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公司品种战略深入推进,具有太钢特色的系列化高端产品像雨水春笋一样蓬勃而出,与之相匹配的市场对公司产品检验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品现场认证频次逐渐加快,以往的诸多检验标准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品种研发和生产的需要,各类新的检验规范也相继推出。
在公司大改造、大整合的趋势下,技术中心理化系统设备更新升级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物理制样由原来粗笨的机床向数控设备,理化检验由纯人工操作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快速更新,各类检验信息传输也由纸质票据向网络化传输迈进。理化检验方面任何一项工作更新升级,调度都是首当其冲的环节,并且要起到推进和落实的作用。大量熟悉并掌握新的检验专业知识,快速适应公司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使我们实现了从一般性业务处理到专业化调度管理的本质性蜕变。
在公司新项目相继投产后,技术中心的理化系统的检验量也翻了一番。理化检验面临着工作人员逐年减少和检验量快速增加的矛盾。技术中心调度做好科学安排检验任务,快速推进检验流转,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等一系列工作显得极其重要。按照技术中心理化实验室要求,调度员以提升能力,增强素质,争创一流调度为着力点。既要围绕重点业务,也要兼顾全面工作,做到懂标准、懂方法、懂程序、懂流程,会组织、会落实、会协调、会督导。处理业务态度端正、精益求精。我和调度同事在摸爬滚打中锤炼着,在稳定保障公司理化检验顺行的同时,也深层次地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调度工作了十年后,中心把我调到党群科工作。由于对本单位的方方面面的工作运行都很熟悉,工作开展起来也十分顺利。专业科室有时会拿过来一些技术性文稿,让我帮助润色,因有调度十年对各专业知识的积淀,动手改稿也算是驾轻就熟,甚至还能发现一些专业性的问题。
我有时会想,假如公司高层领导的眼界不够宽,整体发展的速度不够快;假如公司业务优化整合的力度不够大,管理及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假如公司内部改革程度不够深入,人员调整的风气不够好……那么,我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公司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带动了我的成长。回首过去,我感触良多,尤其是一代又一代太钢人不畏艰难、勃然奋励、能打硬仗的精神和朴实大度、协同奋进、甘于奉献的作风早已融入我的心灵,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无论何时何地,我为自己身上有着太钢人的精神和作风而感到自豪。
调度十年的经历,在我未来的工作中,既是我广泛运用经验、传播自己体会不可或缺的知识宝典,也是我见证公司奋斗历程、鼓舞自己斗志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展望未来,我信心满怀,特别是年轻的公司领导层高屋建瓴、远见卓识的规划和布局,以及一批又批来自四面八方的高素质人才入职,给有着八十年历史的钢城注入了动力和激情,我和大家一样深信,并由衷地期待着太钢明天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