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八十年

征文作品
天行TIANXING(中国) >> 征文作品 >> 文章正文
李双良精神激励我成长
来源: 能源动力总厂 作者: 郭红梅 时间: 2014-06-17
太钢渣山的面积,相当于1.5万个标准篮球场、5.2个天安门广场,像梵蒂冈这样的国家能放得下5个,比漂亮的岛城鼓浪屿还大0.5平方公里。可它是一座渣山,是几十年堆积起来的炼钢废渣,无风的天气,只要行人车马经过,道路上荡起的灰尘就会弥漫在空中,路人都被灰尘覆盖,个个变得灰头土脸,稍有风起,那灰尘就开始漫天飞扬了。多少年来那是太原的一大公害。
后来听说渣山没了,再后来知道了李双良的名字,及至看到长江写的报告文学《走出古老的寓言》,对李双良的尊敬和崇拜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
偌大的渣山,几十年里让人对它束手无策,李双良居然把它清理了,而且变成了花园,李双良是何方神圣啊?看了《走出古老的寓言》知道了李双良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太钢老工人,他的人生法宝就是干一行爱一行。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凭着青春的朝气和对李双良的无限崇拜,对自己的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专业知识的渴求让师傅们都难以招架,几年里,所有和我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我都会努力去掌握。检修时,对与水泵有关的部件,我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的询问名称和作用。炎热的夏季,女孩子都怕把脸晒黑了,我却跟着班长爬上二三十米高的空冷塔巡视设备。有时地下三米深的管道有了问题,我和师傅们一同下去,关阀门找故障。随着我对工艺了解的深入,我成了班上的骨干,不服输的性格,让很多男同志刮目相看。那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像李双良一样,要做就做出个样子来。有时候,懈怠了,受委屈了,不想干了,想想那座消失的渣山,想想李双良几十年默默奉献的精神,又会精神百倍地去工作了。
后来,我来到了宣传岗位。面对全新的工作,恨不得一天24小时地写,恨不得把那些李双良似的人和事都写出来。随着工作的需要,我真地接触到了那些李双良似的太钢人,有成功开发车轴钢的李红宇,有为317L不锈钢打开销路的解浩,有开发新型2205双相不锈钢的李国平,有为新不锈钢材料应用找到广阔前景的王志斌,还有内镜微创手术的专家薛玲珑。最让我感动的,是改写太钢发电历史的能源动力系统带头人韩森。采写他们的事迹,倾听着他们在为太钢的发展进行的创业故事,感受着他们在荆棘丛生中每一步的艰难和取得胜利后的成功喜悦。我分明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着的李双良精神,是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他们在奋斗,是李双良精神让他们面对困难和压力,面对繁忙和寂寞无所畏惧。他们的优秀事迹,让我心中的李双良精神也变得更加厚重。
正是李双良精神在太钢的广泛宣传和继承发扬,使太钢在不锈钢品种上走了一条由普通到特色、由低端到高端的特色化、高端化发展道路。不锈钢产品批量进入石油、化工、造船、铁路、汽车、核电、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钢不锈钢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由污染排放大户到都市型绿色钢厂的可持续发现道路,从开发生产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到全过程清洁生产,太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
二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李双良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他的精神已经融入我的生活和工作,变成了我成长中为之骄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