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钢不锈:科技创新为核心 全面创新促发展:“钢铁大咖”的创新之道
近些年,钢铁市场普遍疲软,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作为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太钢没有挤在市场的红海中苦苦挣扎,而是充分发挥技术中心的创新力,制造高精尖和新产品,最终闯出一片蓝海。今天我们为您讲述“钢铁大咖”太钢集团的创新之道。
山西台记者 杨舒涵:我现在手上拿着的是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模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铁的车轴部分其实是起到一个托举和承载整个高铁重量的这么一个作用,因此对它的质量和材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太钢集团的型材厂,我们也看到,现在专门为时速350公里的高铁生产的这种车轴钢已经生产出来了。
太钢集团型材厂技术员 关文平:现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车轴钢)检验值要比200和250(公里)方(钢坯)的检验值要好2倍以上。
今年9月,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350公里高铁动车组将在大西高铁的太原至原平段试运行,作为关键部件的高铁车轴,其钢材则采用了由太钢生产的车轴钢。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首席研究员 王玉玲:从客车的角度来说,速度越快,它(高铁)对车轴的性能要求越高,因为速度越快,我们(车轴)承受的这种冲击、扭曲更严重。
车轴和车轮要承受动车的全部重量,还要保证高速运行和转向中的平稳安全。因此,车轴钢的材料和性能就成了核心和关键。2007年起,太钢在国内率先进行高铁车轴钢的技术攻关,并在去年通过了中铁总公司的运行评审,这意味着未来中国乃至出口海外的高铁列车将装上由太钢车轴钢所制造的车轴,为中国高铁的国产化打上重要印记。像这样的技术攻关和研发团队在太钢集团的技术中心有40多个,涉及不锈钢、军工钢、航空航天钢等不同领域。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主任 李建民:所以我们每年和定期都要更新我们的科技创新计划,比如说我们有一个重大的前沿性的、领先性的产品,它目标就是瞄准国家的行业发展方向,比如说“一带一路”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国家海洋政策方面所需求的,比如说海洋桥梁建设、海洋设施建设、平台建设等等。
500多人的技术中心为太钢赢得了2000余项技术专利,每年申报专利的数量在300项以上,连续八年全省第一。太钢集团技术中心也在全国887家国家级企业的技术中心中跃居第三,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创新引擎。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主任 李建民: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同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相互比较的优势和突破只有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说是唯一出路。
近几年,太钢通过科技创新出品的26个品种在国内市场中占有率第一,38个品种成功替代进口,高端产品创造的效益能占到企业整个生产效益的85%以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引擎,助力太钢不断挺进市场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