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新闻网:“新太钢”周年成长记
2020年12月23日,太钢集团完成了51%股权工商变更登记,控股股东变更为“中国宝武”,太钢正式成为中国宝武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作为中国宝武不锈钢专业化平台公司,“新太钢”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党建引领下,加速整合融合,积极担当作为,不断向着“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全产业链企业”目标迈进。
党建引领夯基础
今年以来,太钢集团党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高站位谋划,高效率推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紧扣“成为全球不锈钢业引领者”愿景,谋大局、补短板、利长远,把解决不锈钢领域“卡脖子”难题作为最大的办实事项目,编制完成不锈钢产业“十四五”规划,一批批首发新材料有力支撑了我国多个重大工程建设。
同时,着眼解决职工群众当前的“急难愁盼”问题,太钢集团建立“急难愁盼诉求动态抓取、基层党组织聚力领办、党员干部全心全意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打通沟通渠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职业发展、住房、工间餐、交通、医疗等职工关心关切的问题,不断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打造职工与企业更加牢固的命运共同体。
加速融合聚共识
如何加速整合融合,让联合重组效益充分释放,是摆在太钢人面前的第一任务。今年以来,太钢集团加速构建以智慧制造为支撑的“一总部多基地”矩阵式管控模式,实施“1+4”管控方案,形成涉及19个专业管理部门、141个管理模块、404项管控事项的职能管控矩阵;快速推进20个专业领域、141项专业职能、222项管理要求的管理对接工作;实施不锈钢四大生产基地专业化整合,形成涵盖采购、制造、技术、研发、营销等领域的两批次142个协同项目。
“一家人一条心。”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在太钢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情真意切,言犹在耳。如今,太钢集团加入中国宝武,从竞合走向了融合,1+1>2的协同效应正逐渐显现。
创新提升拓市场
今年8月,太钢技术中心正式加入以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借助中国宝武创新平台,太钢集团高效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协同创新,形成研发合力。
一年来,太钢集团创新效率和研发产出比持续提高,超前研发品种和使命类产品研发成效显著,研发投入率、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向预算目标稳步推进。其中,储氢容器用不锈钢、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用不锈钢等8项超前研发品种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命类产品开发进展顺利,完成水面核动力舰船堆内构件用不锈钢材料保供任务;成功研发航空模具用Ni36板材,助力航空工业破解“卡脖子”难题;首发N08810铁镍基合金材料用于首个国产光伏多晶硅反应器制造;首创镍基合金型材用于华为海思芯片封接;成功开发沉淀硬化马氏体SUS630不锈钢冷轧板产品,破解了芯片、集成电路板等行业辅助成型材料的“卡脖子”难题;高等级磁轭钢产品替代进口,用于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电机转子制造……
绿色发展助“双碳”
作为典型的都市型钢厂,太钢集团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大循环的生产方式,谋求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太钢集团成立碳中和办公室,编制2023年碳达峰行动方案,快速开展不锈钢系统碳减排路径研究,启动二氧化碳在线监测项目,谋划2035年碳减排30%以及“零碳工厂”建设等低碳先行先试工作。目前,太钢集团已初步建立了太钢碳中和管理体系,启动并部分完成了碳排放数据摸底测算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等工作。
全面改革激活力
市场就是战场。面对国内钢铁行业日益激烈的白热化竞争和同质化竞争,今年以来,太钢集团加快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重构总部架构,启动高效总部建设方案,管理总部部门内设机构从91个优化为46个,生产单元职能科室和作业区平均减少30%以上;同时,启动管理层级和法人单位数量压减,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治理体系扁平化、高效化。
如今的太钢集团,犹如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面对新期望和新使命,太钢集团将赓续红色血脉,以深度整合融合聚合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潜能和动力,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和重组效益,奋力实现全球不锈钢行业引领者的目标,为中国宝武实现“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的愿景目标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