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钢铁新闻网:高质量发展的太钢实践
“8”——2018年,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上市公司太钢不锈的不锈钢、不锈钢复合板、高牌号冷轧硅钢、电磁纯铁、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火车轮轴钢、花纹板、焊瓶钢等8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800”——截至2018年底,太钢不锈拥有8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其中100余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或者领先水平。
这其中,有可“手撕”的不锈钢精密箔材、笔尖钢、高磁感取向硅钢、宇航级碳纤维等众多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也有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三峡大坝、高铁、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大批顶替进口产品。
这些工程和产品,如同路标,标志着太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简单说是3个方面:一是市场认可,二是社会认可,三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年以来,太钢一直是这么努力的。”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祥明日前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
产品+服务,打造“双核”竞争力
精品,一直是太钢的核心竞争力。在1934年成立之时,太钢即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钢铁厂;新中国成立初期,太钢就被国家定位为特殊钢厂,我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张硅钢片、第一块电磁纯铁均诞生于此;现在的太钢,更是不断开发独有和领先产品,形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等为代表的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
“你能够给用户创造价值,用户就会采用你的产品和服务。有的用户对材料认识并不清楚,或者说并不是十分清楚,尤其是对新产品、新材料,所以,你必须提供好相应的服务。”高祥明认为。
2018年的一天,一架飞机从太原飞往珠海,运送的是一批港珠澳大桥双相不锈钢筋的连接件——套筒。由于桥梁建设方的工期很紧,制作不锈钢筋笼子急需一批套筒。
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太钢供应的是可以直接用于桥墩建设的不锈钢筋笼子,并且要按照工程进度、节点及时供货。“使用不锈螺纹钢筋建大桥,在国内属于首例。施工方问我们‘怎么加工?怎么使用?’这其实对太钢也是个难题,因为太钢也从来没做过。”双相不锈钢筋研发团队成员、营销中心高级营销员曹娇婵回忆说。在这种情况下,太钢把难题留给了自己,不仅向用户提供钢材,而且提供服务。
做成不锈钢钢筋笼子,需要同材质的不锈钢筋和不锈钢筋连接件——套筒,以及捆扎钢筋用的具有特殊性能的丝扣。生产套筒,太钢需要用自己的母材;生产丝扣,同样需要太钢研发冶炼具有高强度、耐腐蚀和柔韧性的特种钢,轧成盘条,拉成丝。为了保证及时供应,太钢还需要在港珠澳大桥工程附近设立钢筋笼装配中心。
通车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寄给太钢一封感谢信,感谢太钢在技术、产品和服务方面做得如此到位。高祥明认为,“我们不仅要满足用户现在的需求,而且要判断、引领未来的需求,对用户的产品、未来市场都要研究分析。”
2017年,世界上商业运行速度最快的350千米/小时中国G字头高速列车飞驰在中国京沪线上,其车轴用钢来自太钢。
王玉玲,太钢唯一的全国女劳模,车轴钢首席研究员。“2004年,我们国家开始研发高速列车;2008年,北京到天津的高铁通车,但是,当时制造高速列车的材料绝大部分是进口的,包括关键的零部件——车轴。那时,我们就意识到:国产化势在必行。”她说。
因此,自2008年开始,太钢率先在国内开始了高速列车车轴材料的预研发。2012年以后,太钢实现G字头350公里/小时动车车轴钢完全自主化生产。
文化+人文,培育深厚创新土壤
“太钢的创新基础比较好。太钢技术中心始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中居行业第一,太钢职工技术素质也非常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行业技能大赛14年,太钢一直在前3名。太钢创新底蕴深厚。”高祥明介绍。
对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秘书长刘振江说,这是“太钢现象”。《中国冶金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太钢现象”的背后,是其深厚的创新文化底蕴。这底蕴,来自太钢持之以恒的创新理念、文化的培育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实际上,任何创新的认识、理念,其实都是太钢一以贯之的‘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的创新理念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使然。例如,我在岗位上经常强调创新:每天改变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全国青联委员、太钢不锈冷轧厂连轧作业区大班长牛国栋如是说。
2015年5月份,太钢冷连轧生产线投产。曾经熟练操作单机架轧机的牛国栋第一次“领教”冷连轧机组,而新的冷连轧机组已经不用去琢磨,操作工只需要按规程操作即可。
“难道它就无懈可击?这个时候我冒出了一个念头:‘怎么能让它更好?’”这是牛国栋的创新起点。
问题还真让牛国栋找到了:冷连轧连续轧制时,焊缝过轧机经常导致拉断的情况出现。这是“闻新则喜”。
经过认真研究,牛国栋和他的团队研发提出了“一减(降速度)二抬(开口度抬起来)三调整”的“牛国栋操作法”,彻底解决了连轧机断带问题。这是“闻新则动”。
仅此一项,太钢一年就可降本增效1000多万元。这是“以新制胜”。
不过,创新理念、文化的养成需要形成以创新为导向的氛围。“宽容失败”给广大职工创造了更大的发挥才智的空间。“创新文化使得我们工人们的创新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在小改小革上,不管能不能用上,你只要说出来就有50元奖励。”太钢炼钢作业长、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吕涛介绍。
据悉,太钢实现各类革新的一线平台,主要是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一般由一两个人带头组建。这些带头人基本上都是历届的技术比武状元,比如由牛国栋或者是劳模带头,联合专职或者兼职技术、技能人员,针对现场问题进行技术攻关。与此同时,创新工作室还是“传、帮、带”的人才培养组织。拿吕涛来说,他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带出3个技术状元、17名技师,还有高级技师3人,高级工就更多了。
截止到目前,像牛国栋、吕涛这样的创新工作室,太钢全公司有30多个,其中国家级的工作室有3个。他们活跃在创新一线、生产一线,每年为太钢创新创效约3亿元。
人文关怀是保持队伍创新活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职工之间、职工与企业、职工与管理者之间到底融洽不融洽?和谐不和谐?大家的活力、动力行不行?不能仅仅靠感觉,而要定性地判断、分析。”高祥明认为。
《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第二炼钢厂“关爱小屋”,约60平方米的房间被装修得特别有田园格调,有水,有树,有音乐,有供人阅读用的长桌,还有心理测试分析系统、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及治疗设施。“要是有啥心烦的事,就向咱们这儿的义务心理咨询师咨询一下,心里就变敞亮了。”一位职工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太钢先后在各分公司下属单位建成了18个“关爱小屋”。这些“关爱小屋”就像职工在工作岗位上的一个温馨小家,让每一个职工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力。
以“闻新则喜,闻新而动,以新制胜”理念为导向轮,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文化为驱动轮,以人才成才制度和人文关怀为顶层设计,“三位一体”构成了太钢创新理念、文化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内核,进而推动了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涌现。
管理+科技,实现绿色发展领跑
隆冬时节,《中国冶金报》记者站在李双良曾经治理过的渣山上,除了作为渣山曾经存在的标志——几块大钢渣之外,但见游廊石阶,绿植处处,碧水清清,已很难想象得出这曾是渣场。
“李双良把渣山搬掉了,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对我们也是一种绿色发展的启发。自那时起,太钢在环保上一直投入较大。”高祥明介绍。
认识高,见识早,行动快。
“太钢建立了一个叫‘1125’的绿色发展模式。第一个‘1’是树立一个理念,钢厂与城市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第二个‘1’是确立一个目标,做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示范工厂;‘2’是依靠两个创新,管理和技术创新;‘5’是拓展5大功能,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绿色技术输出、绿化美化。”太钢能源环保部副部长马良介绍。
科技是支撑,太钢走出了从引进到自主研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路子。
“到了2007年、2008年,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咱们的环保要求,必须自行研究开发环保治理新技术。所以说,太钢的环境保护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高祥明指出。
2017年,太钢在原来李双良搞钢渣治理的地方,进行了渣场环境综合治理升级改造项目——动力波除尘。因为在钢渣处理过程中,须用水降温,其产生的蒸汽里面含尘。这种含尘蒸汽的治理方式,全世界没有先例。动力波除尘的特点是:水打进去以后形成水的泡沫,用这个泡沫对含尘蒸汽实施“泡沫洗”,效果远强于喷水或喷雾。
“一下子,太钢颗粒物降低到30毫克/立方米以下,低于国家最严标准(100毫克/立方米)的1/3。”马良介绍。
管理创新,是太钢绿色发展更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2017年,太钢从集团公司到各个分、子公司统一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这在钢铁企业里面是第一家。
“怎么实现环保工作是全员工作的目标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以后,生产、物流、装备、管理等都在一个委员会构架下,环保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另外,环保委员会还开展了企业内部的环保督察。”马良介绍。
考核全覆盖,管理全覆盖,督察全覆盖。包括气、水、固,覆盖了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以及矿山等全部单位。
2018年,太钢环保奖励考核总金额达数百万元,其中奖大于罚。据悉,2019年,太钢将继续投入约30亿元,比《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前一年全面实现超低排放。
“未来,太钢将继续承担起企业的生态文明责任,以建设全球绿色钢厂的典范为目标,按照‘一尘不染’的标准和要求,建设更加完整的气态、液态、固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强做大绿色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高祥明强调。
短评
太钢实践,告诉我们什么?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去产能、取缔“地条钢”、去杠杆等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2019年将成为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发轫之年。
实现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已经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指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为我们提供了理论遵循;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为钢铁行业创造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条件,表现在效益提升、负债率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上;三是一些企业的成功实践,也积累了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自信。
那么,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样的?太钢的实践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祥明认为:从整体来说,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做到市场认可、社会认可,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持续奋斗,太钢拥有了世界最高的环保水平,全球不锈钢企业领军者的地位,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合作的实力等,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表征;由产品制造商向服务商、价值创造商的转变,以及李双良精神的传承、创新文化的底蕴等,则形成了太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那么,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太钢的实践至少提供了三方面的借鉴。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核心在创新。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太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800多项不锈钢核心专利技术,其中100多项专利居世界先进水平;众多产品填补国内、国际空白,众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绿色发展在全球领先。太钢规模虽然不大,有1300多万吨产能,但在品种质量上领先于众多企业。实现这样的发展,关键和核心在于创新。正如高祥明所言:“我们之所以能不断地推出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产品,如笔尖钢、双相不锈钢等,是因为太钢的创新基础比较好。”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在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实干最能说明问题,最能解决问题。太钢今天的成就,也正是一代代太钢人接力奋斗的结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遵循和依据。但是,有了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更要知行合一,实践进取。对钢铁行业来说,既要整体推进,也要上下游行业协调一致推进;对钢铁企业来说,既要学习先进,也要立足自身实际埋头苦干。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根源在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形成促进创新、敢于担责、社会和谐的企业文化,那肯定是一家欣欣向荣的企业,一家前景光明的企业;反之,则将走向衰亡。长期以来,太钢传承李双良精神,在企业层面,体现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上;在员工层面,体现在“把太钢的事当自己的事做”,以厂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上;反过来,太钢把职工的成长作为企业成长的根本,设计不同的成才通道,形成“关爱小屋”等人文机制,让员工工作快乐、活力充沛。在这样的精神沃土上,太钢坚持培育“闻新则喜、闻新而动、以新制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理念和文化,并在体制机制和人文关怀上做足了文章,形成了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涌现的可喜景象。
当然,不同的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可以不同。由于企业的发展起点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企业定位和产品结构不同等等,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时,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但是,正如太钢实践带来的启示一样,关键在厚植文化基因,勇于创新,奋斗实干。
古语有云:察势者明,顺势者智,驭势者方能独步天下。进入新时代,钢铁行业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相得益彰,绿色发展与结构优化齐头并进,高质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可喜的是,太钢等一批优秀钢铁企业已经走在前面。相信全行业一定能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