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冶金报:一座“山”的延伸广度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愚公”李双良的治渣壮举,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钢的倒渣难题,更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子,为改革开放以来钢铁行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治渣过程中孕育出的“李双良精神”,体现出了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和进取的锐气,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更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历史使命。
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今天,我们回顾李双良的事迹,弘扬“拼搏进取,追求卓越”的李双良精神,意在激励广大钢铁职工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以不懈奋斗书写新时代华章,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中国钢铁行业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图为李双良
95岁的李双良老人老了,甚至不记得生命中最辉煌的那座“山”。
那一座,他亲手搬掉的“山”。
山峰面前
这座“山”,高高矗立在都市。
太钢,是山西省最大的钢铁企业,是山西省工业企业的排头兵,就驻扎在省会太原市。当时,这个日后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每天除了生产出夺目的产品外,还会产生大量垃圾。不同的是,这些垃圾里有钢,也有铁,且数量巨大。从1934年建厂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50年间排放的废钢渣,在太原市大同路的一片广阔的土地上,形成一座体积达1000万立方米、最高处达23米的大渣山。
23米,相当于七八层楼房的高度吧?1000万立方米又是什么概念呢?我从百度里搜出一条信息:“开封西湖,北起连霍高速,南至宋城路,西至一大街,东至开封护城大堤,南北长5.6公里,东西最宽处1.2公里,水域面积达6000余亩,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
站在窗户边,我尝试用眼神在远处划出这样一片区域。相对于一座城,它没有多大,但如果将这么大一片空间还原为一座尘土飞扬、无法近身的钢渣堆,瞬间便有窒息感袭上来,觉得不可想象。
太原这座城的风,大多从西北方向呼啦啦而来。彼时,渣山浅处深处带着钢味与硬度的尘埃铁屑,便争先恐后地拥向太原市中心,让迎面而来的人们一个个变得灰头土脸。
那个年代,整个太原的角落,都渗进一种特殊的“钢”味。
改革开放以后,太钢钢铁产量迅速增长,随之而增的还有排渣量。据说,当时,太钢这个厂区面积为8.4平方公里的企业,渣山就占去2.3平方公里。这是三分之一个太钢啊!
高高耸立的一座钢铁之“山”,影响的不仅是太钢的生产,更主要是太原市的天空。要命的是,由于渣山的坡度不断增大,运送废渣过程中时有翻车事故发生。
在逼人的形势下,太钢提出两种设想:
一是将排完的渣子用提升机再往上推,继续提升渣山高度。但这样做既繁重,还会加重污染。况且,那继续提高的高度,要如何仰望呢?
二是开辟第二渣场。这当然不是个好办法。彼时,太钢的钢、铁年产量均已突破100万吨,排渣量日渐增大,即便批了新渣场,汽车运送难度也极大。专门修铁道,必须横穿一段市区,所需投资更大。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污染,何日到尽头?
搬掉渣山,迫在眉睫!
万众瞩目下,即将退休的李双良站了出来。
无数次想象,那个瞬间,他在太钢人心中,在太原市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渣山如战场,他就是英雄啊!危难之中挺身而出,比钢铁还挺拔!
人们不知道,这位有着一手绝妙爆破技术的劳模,已经沉寂了13年。“四清”期间因一件小事莫名受冤,随后的“文革”中被打成“黑劳模”“走资派”。13年含冤岁月,他默默不语,在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他觉得,治理渣山就是上天赋予他弥补13年光阴的最好机缘。这无比艰难的使命,他却觉得光荣至极。于是,他果断推掉那些找上门的高薪聘请,头也不回地走上了漫漫治渣路。
图为渣山治理时的职工的工作场景。
1983年,农历大年初三下午。无数人裹在温暖的天伦中,或者奔跑在欢叫的鞭炮里。迎着呼呼的西北风,他豪迈地走出家门。远远望一眼渣山上空旋转的尘屑,那一刻在他眼里倒突然“可爱”起来。
咚咚咚———太钢公司总调度李洪保的家门,被他敲开。
两人坐在年味里。对方递过一根烟,他递过一份材料。
“好方案!好方案!”看过之后,李洪保拍案叫绝,拍疼了大腿,也拍出一地烟灰。这份方案,不仅能根治渣山,更重要的是不要一分钱投资。
不要国家一分钱?无数疑惑疑虑的眼神,齐刷刷地袭来。
李双良当众拍了胸:“不要国家一分钱,只要一个治渣权!”
太钢领导被震动了!太钢上下被震动了!
1983年3月,太钢同李双良所在的加工厂签订了治渣承包合同。这是太钢走改革之路后的第一个专业承包合同,也是山西省国有企业的第一个经济承包责任制方案。
李双良,正式扛起治理渣山的大旗。
他豪迈地只要一个治渣权,是因为心中有数。之前,他就利用每个星期天,带着儿子一次次丈量渣山。初步估算,整个渣山大约有1840万吨废渣可开采,预计有36万吨废钢可回收,按当时市场价可收益7000万元以上,足够支付治理渣山的费用。
尽管不要一分钱,外界还是有不同的声音,比如“李双良想发财了”“纯粹是想出风头了”等等。
李双良的回应,掷地有声,也是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声音:“即便退休了,我仍然是共产党员,照样要为党干!”
抛开闲言碎语,一头扎入治渣中。废渣排放、运输工具、人工等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废渣的去处是大事。到哪里,给它们安一个合适的家呢?
他发动身边的人四处奔走,终于在太原市东山找到一条大沟。经协商,对方同意将废渣倒入沟里,之后再覆盖厚厚的黄土,把大沟变成良田耕地。运输工具不到位,他又多次跑到太原市交通局北城管理站向运输四公司求援。对方最终被他执着且一心营造碧水蓝天的心愿打动,很快帮他组织了郊区农民等人力和汽车、手扶拖拉机、平车等工具。
1983年5月1日,无论对李双良、对太钢,还是太原市来说,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以李双良为首的承包治渣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渣场,震天动地的排炮声拉开治理渣山的序幕。
太原的北城,要换天空。
这一天,离他推开太钢公司总调李洪保的家门,仅仅过去75天。
这一天,堵在太钢人心头的阴云,即将拨开。
这一天,太钢建厂50年来天天上升的渣山,开始缓缓下降。
第一个月下来,太钢人奔走相告:运走废渣8万多吨,回收废钢近40万吨,盈利11万元。
人群是沸腾的,唯有李双良是沉静的。只有他,知道心中的远方是什么样子。
他早发现,废渣运往东山大沟里,速度慢、费用高。
暑天,一晃就到了。一顶旧草帽,一辆破自行车,他跟着垃圾车满城转。转来转去,最后转到滨河路。他发现,这里正在加固汾河坝堰,需要大量的填充物。他兴奋极了,立即找到工地负责人。对方提出要先看样品。他汗都顾不上擦,转身返回渣场,背来满满一挎包废渣。
这一挎包废渣,换来又一份合同。此后的近100万吨废渣,仅运费一项就节约47万元。
李双良紧盯每一个细处,搞创收。起初,每天仅装车雇铲车花费的1820元就让他无比心疼。偶然的一次,他在一家发电厂发现,存在储煤仓中的煤是通过漏斗装上卡车的。
回来后,他立即组织职工开始奋战。一个月后,他们用废料做成4个装车漏斗。这4个不起眼的漏斗,竟然可以边装车边选出废钢。4个“宝贝”开始工作后,效率比过去提高了9倍,每年节约装车费36万元。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是李双良对眼前这座人人避之不及的渣山的评价。
灵感与思路,永远在路上。他一日日奔走。一次在北京一家钢渣水泥厂,他看到一种磁选机。这种设备筛选中小块废钢铁的效率很高。他当时就想买几台回去用。但每台十几万元的费用,让他望而却步。细细琢磨过后,他扭身到市场上买回几个大磁鼓,回到太钢后开始凭着印象“照葫芦画瓢”。
几番钻研试制,他和职工成功地鼓捣出4台磁选机。4台亲手做成的“宝贝”齐刷刷上阵后,从已经捡出大块废钢铁准备倒掉的废钢渣中,又回收小废钢铁6000多吨,增加收入90多万元。
革新,让李双良与他的团队一次次尝到甜头,也上了瘾。紧接着,他又自制安装了一种手携式磁选棒,只要往废渣中一插,就能把粉末状铁屑呼啦啦吸上来;还制作成功砸渣机,能把一些大渣块砸碎,将渣子和废钢铁分离;又安装了小化铁炉,把不能直接送进炼钢炉的粉粒状废铁冶炼,铸成铁条……
1989年,在市场上不锈钢原料紧缺、贵金属镍价一路攀升之际,他又发动职工从废钢中拣选出不锈钢渣8179吨。
没念过多少书的李双良,却执着地相信科学。在他眼里,废渣潜藏着他们发现不了的价值。他特意跑到一所大学,找到两位从事建筑材料研究的老教授,诚恳地拿出随身带的几块废渣样品请教。老教授们仔细观察研究后,高兴地对他说:“这些都是好东西,高炉炉渣可以做矿棉制品的原料,转炉渣和平炉渣都能当水泥原料,生产出钢渣水泥。”
李双良激动不已。回来后,他便又撸起袖子开始搞综合利用:首先安装了破碎机,将高炉渣破碎后再加工筛选,用来代替石子铺路,仅一条19000平方米的柏油路就节约石子费用近20万元;再用钢渣制成四方和六方水泥砖200多万块,以每块2元的价格提供给太钢渣场的新建工程和一些公共场所;加工破碎了35万吨高炉渣,为山西省7个矿棉厂生产矿棉制品提供了原料……被判了“死刑”的废渣,源源不断被他用亲手制作的“宝贝”们挖出一件又一件新“宝贝”。
那时候,一边搬运旧废渣,一边产生新废渣。站在渣场仰望,冲天而起的渣尘仿佛一个个无形的影子在追逐他,搅得他吃不下饭、睡不稳觉。
1986年一个大风天的早晨,他像以往一样早早来到渣场,正赶上—列拉渣火车在渣线倒渣。随风扬起的渣尘把太原市整个北部天空搅得灰蒙蒙的,也把他呛得喘不过气来。就在他躲到工棚后避风的间隙,看着天空却猛然悟出一个道理。于是,他又跑出来,像孩子一样兴奋地弯腰抓起一把渣土,扬向天空。果真,废渣荡起的尘土达到一定高度后,很快安安稳稳落下来。
他跑回办公室,抓住党支部书记李允宪的手急切地问:
“甚样的墙最高?”
“城墙。”
“有多高?”
“三丈六。”李允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这做甚?”
“那我们就修个三丈九的城墙,把渣尘挡住。”
“这么高的墙,地基能吃得消?”
“把整个渣场围起来,需要多少钱啊!”有些人摇头,有些人吃惊。
很快,李双良精细、独到的方案就赢得职工的赞成和领导的支持。他像大寨人做梯田那样,将防尘护坡分为3层,这样就解决了地基问题。护坡所需120万吨土方,全部用废渣代替。这些废渣,外运每吨需支付运费4.08元,用来做护坡每吨只需1.58元,120万吨就可节省运费300万元。围墙护坡需用20万块水泥砖,李双良发动大家用废渣、水泥制砖。300万元减去生产水泥砖的全部费用272万元,—座高13米、宽20米、长2500米的防尘墙建成了,不仅没花一分钱,还净赚下28万元。
昔日无法近身的渣山,竟然变成一条长长的漂亮护坡。李双良与他的团队,又开始精心打扮这道亲手缔造的风景,在上面修建了假山、喷泉、亭榭与长廊,又在梯田状的护坡腰间栽下树、种了花。
太原的北城,换了模样。
英雄李双良,有什么要求?他说,有两句话,要刻在护坡两侧,一边是“团结就是力量”,另一边是“群众是真正英雄”。
1988年夏天,—位联邦德国炼钢专家路经这里,被眼前威武壮观的城墙与花香吸引,连忙叫司机停车,拿着照相机快步登上护坡。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座钢铁企业中竟有一座别致的花园,而这座美妙的花园里,竟是一个排渣场。此情此景,让他忍不住站在高处喊:“中国人,了不起!了不起!”
花园内外
小时候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总会想到一双神奇的手。李双良,何尝不是有着一双神奇的手?1983年至1990年,7年风霜雨雪,7年风雨兼程,在他这双手的挥动下,一双又一双手加入进来,最终变成一支浩荡的大军,一层层绕渣山而上。那些顽固、坚硬的钢渣,最终在搏斗中败下阵来,挪开沉重的步伐,离开这座本就不属于它们的城市。
渣山走了,不仅变成一座占地0.52平方公里的花园,还拣出宝贝1.4亿元。
李双良一次次站上这片土地,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在腾出的1.48平方公里沃土上,太钢盖起22栋职工宿舍,建起一所小学,以及一所当时山西省设施第一流的中学,即著名的太钢五中(现在的太原市五十五中)。这所中学2007年被太原市教委特别命名为“双良中学”。太钢还在此建起可安置几百名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厂房及一座福利大厦,以及太原市第一流的职工文体活动中心、一批办公场所及库房。两条平展展、油亮亮的厂区公路干线,也在这片土地上延伸出去。
一片完全与这座省会城市融为一体的都市片区,曾经真的是那座渣山吗?那些参与过渣山搬运的人们,总要忍不住前来看一看、瞅一瞅、走一走、找一找,可左瞅右瞅、左踩右踩,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曾经的影子与痕迹。
曾经的庞然大物,灰飞烟灭;渣山,成了历史。
1988年,时任冶金工业部部长戚元靖在考察渣场后留下一句话:“太钢的渣山,已经成为山西的又一名胜。”
198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以《当代愚公搬山记———记太原钢铁公司共产党员李双良》为题,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从此,“当代愚公”成为李双良的代名词,传遍大江南北。
1988年6月5日,李双良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为人类生存环境做出贡献的全球500佳”称号,一枚金光闪闪的“全球500佳”金质奖章随后颁发给他。
中国大地上,李双良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太钢,太原,跟着这枚奖章闪亮进入全球视野。
1990年1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完太钢渣场后亲笔题词:“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
李双良精神,从此成为太钢的魂。1993年,李双良半身铜像迎风而起;2003年,门前的路被正式命名为“双良路”,而渣场的大门被命名为“双良门”。
李双良3个字,从此深深地嵌进太钢这片土地,印进太钢每一位职工心中。
渣山变成花园后,先后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并先后创建了李双良档案馆、展览馆、接见亭、题词碑廊等10多处景点。一个个青春的身影奔上城墙,俯瞰周边、尽享园林之美时,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治渣战场,更不会想到,那时候滚滚渣尘,犹如战场上燃烧不尽的烽火。
英雄李双良一遍遍走上由自己亲自缔造的城墙,丈量着脚下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蓝天下,他的笑脸分外灿烂,那一条条纹路里因凝结着曾经的诸多不易与智慧,而充满动人的温度。
2009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曾走近这位86岁的老人。他还是平时媒体各种照片中熟悉的微笑,白色衬衣,深蓝裤子,家常且发旧;头发灰白,一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形象。像治理渣山时一样,每天上午8点、下午2点,他都按时走进办公室。他的司机兼助手费师傅说:“到办公室已经成为双良老人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可以说风雨无阻。”那天的气温很高,不到下午2点,双良准时踏进渣场大门。一进办公楼,老人便活跃了,他高兴地与我们一一握手,笑呵呵接受我们称呼他“李师傅”。站在办公室门口,他迫不及待地叫刚刚停好车的费师傅过来开门。坐在他坐了多年的办公桌前,老人一下安稳了。他拉开抽屉,拿出报纸杂志,细细翻读。《太钢日报》《关心下一代》……老人一页页翻看,一行行读着,脸上不时漾出开心的笑。激动处,他会停下,招呼我们看。
图为作者蒋殊与李双良合影。
李双良为企业分忧的一个举动,成为循环经济在太钢的开端。此后,双良精神便在太钢深深扎了根,开始蔓延、开花。
他的家人,首当其冲。首先是儿子李虎森。东山水泥厂的前身是太钢东山矿一个车间,当年由于连续亏损面临被取消的境地。就在这个时候,李双良在北京发现了一项新技术,是中国京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刚刚研发出的“用钢铁废渣代替原生资源”的全新技术。一向胆大果断的李双良将此项技术买回来。儿子理解父亲的苦心,将这个水泥车间接手。有了这项新技术,他们生产水泥的原料就换成炼钢后剩下的钢渣铁渣。
随着太钢的改制,东山水泥厂从太钢分离。李虎森干脆将名字改为“双良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这不仅仅是取了父亲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取“质量及服务”双优良之意。
双良精神,迅速在太钢铺开。
太钢人意识到,要想彻底改变环保工作局面,必须下决心对钢铁冶炼全流程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做好产业升级规划。
2004年9月,太钢新建150万吨不锈钢工程拉开帷幕。两年后,太钢一跃成为全球不锈钢老大,形成了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新的产能面前,太钢人没有一味追求产量与经济效益,依然把环保作为头顶大事来抓。一项又一项新技术,被他们用在产品结构调整、升级装备水平以及淘汰落后产能项目中。
受益最多的、感受最深的还是太钢人。钢屑满地、尘土飞扬的车间,逐渐像不锈钢一样闪亮起来。一些老工人站在光洁的厂房内、车间里,常常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曾经火红四溅的钢花烫破过路职工衣服、烫伤皮肤的现象,没有了;曾经一经过就蒙上一头一身粉尘的日子,渐渐走远了。
太钢职工,能端着一杯水站在车间里痛快地喝下去了。
2007年8月15日,一批人带着深深的情感,挥手作别在这个企业服役达55年之久的6座20吨电炉,迎进一座日本先进清洁生产技术的90吨超高功率电炉。同年9月7日,炼铁厂两座330立方米小高炉也正式退出太钢这座舞台。
那几年,太钢大手笔投入30多亿元,一批耗能高、污染重的110多万吨落后产能轰隆隆下岗,另一批冶炼废水处理、焦炉除尘、发电锅炉除尘等30多项重点环保项目携手登场。
2002年,一个崭新的部门———太钢能源环保部悄然出现在太钢职能部门的机构名单中。这一年,太钢率先在国内钢铁行业引入膜法水处理技术;2006年,又在新的技术支持下,每天帮市政回收利用5万吨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再为太钢“捞出”3.3万吨干净水供生产使用。
太钢供水厂内,纵横交叉的管道内,静静流淌着一条条水的秘密,以及钢铁与城市交融的故事。
“十五”期间,两座国际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型7.63米焦炉立足太钢后,实现“闻不见、看不见、听不见”的环保目标。
2006年12月24日,落在太钢头上的又一项新荣耀,那就是“中国首届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2008年,太原二级以上天气达到302天,实现了大气环境保护的历史性突破,其间,渗透着强劲的太钢力量。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太钢环保累计投入82亿元,实施了87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
2010年7月,太钢带着美丽而骄傲的笑容打开大门,开门纳客。听到消息的人们纷纷涌向这座76岁的钢铁巨子。人们惊讶无比,这个被煤、焦、铁、烟包围的“粗糙汉子”的面孔,竟是这般清秀儒雅;一个在人们印象里震耳欲聋的钢铁工厂,竟然可以无烟、无味、无声。
李双良老人时而站上渣场高处,看进入太钢的人流;更时时被一拨拨游人围绕,回味渣山的当初。不知他有没有想到过,有一天,太钢会成为太原市工业旅游示范点!但老人在治理渣山时就一定设想过,太钢要向“绿色工厂”挺进。
是的,产品绿了,一批尖端产品纷纷登上神舟系列飞船、东风系列火箭,太钢牌不锈钢以绝对的“绿色优势”占领了国内不锈钢市场近半壁江山;废物绿了,太钢用粉煤灰制作的新型墙体砖上了世博山西馆外墙,名声大振。
2010年,又一项绿色大奖被太钢捧回,那就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1年以后的5年,太钢的环保大旗更加招展,以新的定位累计完成节能量15.09万吨标煤,再一次在山西省、太原市下达的节能目标中拔得头筹。
2016年10月21日,《中国冶金报》刊发了一条近乎爆炸式新闻:《8年攒出7个西湖———太钢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与城市共融发展纪实》,全面报道了太钢自中水回用处理工程投产以来,吨钢新水消耗从3.27吨下降到2.34吨。8年时间共节约新水9546万吨,相当于近7个西湖的蓄水量。
相信,西湖在国人眼里是神圣的,像海一样望不到边际。可是,7个西湖有多大?想起当初渣山的体积,1000万立方米已足够惊人,而一个西湖的蓄水量,就有1400万立方米。
图为经过治理后的渣山,变成了一座占地0.52平方公里的花园。
只能叹一声,太钢力量啊!
之后,国际水平几个字,常常与太钢并肩现身。
2018年,太钢又传来消息,那就是投资2.4亿元启动实施了工业废水源头分质处理和综合深度处理减排项目。经此项目处理后的水质,在行业内将率先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水平。
太钢人,一直踩着双良步伐,以一种极其自律的精神,践行着循环经济的理念。“烟熏火燎”的钢铁工厂,与渣山一样早已成为历史。蓝天碧水下,太钢正以昂扬的身姿,绿色的妆容,不遮不掩,素颜向世人展示。
滨河城,龙城之北,碧水之滨……
龙康苑,市政大型安居社区,紧邻太钢,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没错,“紧邻太钢,环境优美”已经成为今天太原市房地产开发商吸引人的广告词。如今的太原市城北,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手中的黄金宝地,立起广厦千万间。
外人不知道,早年,这里曾是被一座渣山滋养的垃圾场地。
95岁的李双良老人说,改革开放40年他做过3件事,一是带头践行治理渣山的“承包责任制”,二是以渣场为教育基地亲身教育青少年;三是坚持为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做了贡献。
老人没说第四件事,那就是他用一座辉煌的渣山铸就的“双良精神”,在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太钢,这片他耕耘过的土地上不断拓展、延伸。
今天,老人很少出门了。但在渣场这座大花园,一缕缕阳光透过林立的广厦,洒在他的铜像上,每一天都熠熠生辉。
(此文发表于2018年11月2日的《中国冶金报》 文中图片由蒋殊、丰耀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