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看太钢
天行TIANXING(中国) 媒体看太钢
中国冶金报:争当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访党的十九大代表、太钢不锈轧钢厂职工牛国栋
来源: 中国冶金报 作者: 何惠平 时间: 2017-10-24

中国冶金报实习记者 姚宇 摄
“作为一名普通的轧钢工人,能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习总书记的报告,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同时也被十九大报告的内容深深地振奋着。”10月20日,党的十九大代表、太钢不锈轧钢厂职工牛国栋一见到《中国冶金报》记者,就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来,“每一位代表都激动不已。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不是礼节性地鼓掌,而是发自内心地拼命鼓掌。散会后,很多代表的手掌都是红的,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而激动的笑容。”牛国栋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模拟当时代表们鼓掌的动作。“这就是人心所向、民心所向、党心所向。总书记的报告立意高远、气势磅礴,全景式展现了新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牛国栋兴奋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作为连续2次当选党代表的基层产业工人,我对这些变化感受很深。”牛国栋骄傲地说,“从我们企业来看,太钢生产的高精尖特产品数量大幅增加,笔尖钢、核电用钢、高铁轮轴用钢、新能源汽车用硅钢等一批新产品问世,打破了国外垄断,替代了进口。5年来,太钢在钢铁生产总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不锈钢出口量翻了一番还多。此外,作为一个城市钢厂,我们牢记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教诲,将绿色发展融入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入选了国家第一批绿色工厂。在行业最为困难的时期,我们职工的收入不仅没有下降,还不断增加。我和我的工友们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当《中国冶金报》记者问及他对十九大报告的体会时,牛国栋激动地说:“听了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巨大变化,我有3点感受和体会。”
“一是要坚持不懈创新。太钢的发展成长,有很多原因,但我感到,最重要的是始终遵循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创新的思维破解难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牛国栋说,“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学习和践行习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太钢一直倡导的‘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理念,让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成为全员的一种自觉自愿;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的创新之路,紧盯关键材料的创新,聚焦品种质量的提升,大力研发独有的、领先的、替代进口的特色和高端产品,做别人做不了和做不好的产品,打造一批在世界上过得硬、叫得响的精品,让太钢成为中国制造的典范。”
“二是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我看来,对工作和事业保持高度忠诚并追求极致,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对职业的尊重、热爱和坚守,也体现了对消费者、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打造精品基地,离不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一大批太钢工匠。”牛国栋认真地说道。
“这些年,在我所在的生产线上,新的品种规格就增加了20多种,许多已经替代进口,靠的就是工匠精神。”牛国栋说,“下一步,无论钢铁行业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坚持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在‘做精’和‘精做’上下功夫。作为一名一线职工,同时也是党代表,我要带动我的工友们把人生理想融入岗位实践,尽职尽责尽力,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质量提升的促进者和品种优化的推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现出工匠精神的力量,让创新在我们企业蔚然成风。”
“三是必须提高产业工人自身素质。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业绩。太钢特别尊重和倡导基层一线职工的创新创造,连续30多年坚持开展全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隆重表彰技术状元和能工巧匠。”牛国栋介绍,“从2011年开始,太钢着手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还以我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我的工作室已经完成创新成果47项,总结先进操作法17项,创造了7000多万元效益,同时还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目前,像这样的创新工作室在太钢有30个。”说到这儿,牛国栋很自豪。
最后,牛国栋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党的代表大会,这是党组织对我的无比关怀和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会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传递到基层,带动周围的党员和职工群众,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努力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新时代蓝领工人,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