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看太钢
天行TIANXING(中国) 媒体看太钢
人民网: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 山西太钢炼铁技师李勇刚:炼铁“发明家”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王建 时间: 2016-06-08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国的发展已开始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升至“中国创造”,因此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在我们的身边,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有许多默默无闻的职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
李勇刚,47岁,共产党员。1990年太原工业大学冶金大专班毕业后到山西太钢炼铁厂工作,先后担任山西太钢2号高炉值班室副工长、工长,山西太钢4号高炉值班室工长,山西太钢3号高炉冶炼工程师、炼铁工高级技师。今年被评为山西太钢公司特级劳动模范。
技术上典型的“安专迷”
别人遇到困难往往会犯愁,他却会兴奋。这些年来,重重困难和压力,让李勇刚养成了废寝忘食、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习惯。
“困难就是机遇”。这是李勇刚常说的一句话。李勇刚结缘高炉26年,一次次难题的破解,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3号高炉首次实施喷涂造衬的那些日子,是李勇刚最忙的时候。为了对高炉运行心中有数,他仔细抄录了高炉运行的大量数据,每天对照着各种图纸,在上面不停地画着。几天后,一张“项目施工关系图”跃然纸上。大伙儿只要照图查表,即可了解炉况内情,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这张图也由此成为了高炉改造工程的“指南针”。
至今大家谈起来,还对这张图记忆犹新:“在这张图纸的帮助下,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最后,开炉料装入误差几乎分毫不差,装炉工时也因此缩短,而且对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李勇刚爱琢磨、肯动脑、不怕吃苦的事儿,早已烙在大家的心里。为降低冶炼成本,李勇刚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技术,搬走“拦路虎”,提高了高炉的运行效率。他提出的“铜冷却壁高炉长期休风快速恢复”操作法,彻底解决了困扰3号高炉多年的检修恢复难问题……
就这样,经过李勇刚和他的伙伴们不懈努力,高炉喷煤比指标达到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水平。
面对一个个难关和一次次的成功,李勇刚的话语中却是“轻描淡写”:“其实这真的没有什么,这是团队合作的结晶,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经过笔者反复要求,李勇刚拿出了他这些年获得的一大摞荣誉证书。“低硅冶炼操作法”“大比例球团应用技术”“铜冷却壁薄壁炉衬高炉低耗高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高炉热负荷控制与管理标准”“高炉铜冷却壁在线监控系统开发与应用”……有公司表彰的,还有太原市表彰的,全部是技术操作类奖项。
“你可真称得上是高炉的‘发明家’”。听到这番话,李勇刚连连摆手:“这可谈不上,也就是平时琢磨着,怎么才能让高炉更顺当、少折腾!”
李勇刚对高炉冶炼技术几近痴迷。他说:“高炉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特点,只要真心与高炉交朋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姑娘的烧没有退,高炉的烧却退了
有一次,李勇刚正为高炉的波动日夜焦虑,他刚上高一的女儿却发起了高烧。老母亲按捺不住怨气对他说:“你这当爸爸的,心里就只有你的炉子,姑娘发烧了,却不送去医院,也不给吃药,没见过你这样的。”母亲的话让李勇刚羞愧难当。
上班的路上,他的耳畔一直回响着母亲的话,“感冒——发烧——吃药——治感冒——外病内治”,想着想着,他突然又想到了高炉:“光从外面是解决不了里面的问题啊!解决热负荷高的问题怎么能光想着冷却呢,应该从高炉内部去想办法。”到了厂里,他马上顺着这一思路,制定出一套独特的、针对性非常强的操作方法,久攻不下的难题药到病除。
“姑娘的烧没有退,但是高炉的烧却退了,很遗憾,但也有一丝欣慰吧!”说起这件事李勇刚五味杂陈。
在采访李勇刚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一个个故事,被他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动,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李勇刚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创新并不深奥,创新源于我们对职业的敬畏、执着和那分责任,创新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这正是创新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匠人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