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导报:太钢:争做山西低碳发展领跑者
近些年,钢铁市场普遍疲软,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作为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太钢没有挤在市场的红海中苦苦挣扎,而是充分发挥技术中心的创新力,制造高精尖和新产品,闯出一片蓝海。在最近《财富》(中文版)2015年中国500强排行榜单中,太钢在入围的全国31家钢铁企业中列第5位,10家山西企业中列第1位。
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9月,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350公里高铁动车组将在大西高铁的太原至原平段试运行,作为关键部件的高铁车轴,其钢材则采用了由太钢生产的车轴钢。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首席研究员王玉玲说:“从客车的角度来说,速度越快,它(高铁)对车轴的性能要求越高,因为速度越快,我们(车轴)承受的这种冲击、扭曲更严重。”
车轴和车轮要承受动车的全部重量,还要保证高速运行和转向中的平稳安全。因此,车轴钢的材料和性能就成了核心和关键。2007年起,太钢在国内率先进行高铁车轴钢的技术攻关,并在去年通过了中铁总公司的运行评审,这意味着未来中国乃至出口海外的高铁列车将装上由太钢车轴钢所制造的车轴,为中国高铁的国产化打上重要印记。像这样的技术攻关和研发团队在太钢集团的技术中心有40多个,涉及不锈钢、军工钢、航空航天钢等不同领域。
太钢始终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原动力,依靠科技支撑推动产品向特色化和高端化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研发投入在内的技术创新链,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太钢转型跨越发展的“引擎”和内在驱动力。
在创新文化建设上,将“不断创新”作为企业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营造“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大力推进以学习促创新,在创新中再学习的风气,激发了创新活力。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近十多年来,太钢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左右。与国内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1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理化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16个科研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山西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铁道车辆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不锈钢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政府创新平台,为引导行业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太钢正在积极申请建设不锈钢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不锈钢工程技术转化能力,为行业提供工程技术服务,推动不锈钢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太钢已经形成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近800多项,其中120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2011年,太钢被认定为全国5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之一,成为唯一入选的钢铁冶金企业。近十年来,太钢技术中心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始终位列前茅。2013年,太钢技术中心在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列第3位。
推进绿色发展,打造全球绿色钢厂的典范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建民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要定期更新科技创新计划,比如说有一个重大的前沿性的、领先性的产品,它目标就是瞄准国家的行业发展方向,比如说“一带一路”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国家海洋政策方面的需求,比如说海洋桥梁建设、海洋设施建设、平台建设等等。
太钢坚持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致力于建设全球绿色钢厂的典范和创造价值、富有责任、备受尊重、绿色发展的都市型钢厂,让绿色发展成为新的发展方式、新的效益增长点和竞争力,节能环保水平行业领先。
李建民说:“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同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相互比较的优势和突破只有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说是唯一出路。”从21世纪初开始,太钢淘汰了所有的旧焦炉、小高炉、小烧结、小电炉等落后的冶炼、轧钢装备。
2013年,响应国家和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治理环境污染的新要求,淘汰了临钢2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系统集成,建成当今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的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工艺技术升级和主体装备的大型、高效、节能和环保,全工序各项指标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二级以上水平。
2002年至2013年,太钢累计投资130多亿元,实施了140多个节能环保项目,建立了全流程的节能减排模式,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对废水、废酸、废气、废渣、余压余热进行高效循环利用,实现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在此过程中,太钢在自主集成创新的基础上,率先建成了许多世界领先的节能环保项目,从根本上破解了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难题。
目前,太钢每年向社会提供1000万吨优质精品钢材的同时,固态废弃物实现了100%循环利用;工业废水、工业废酸实现100%循环利用;二次能源回收量已占到生产所需能源的48.6%,余热余压发电量占到生产用电量的33%。
太钢正由绿色发展高新技术的获取者、受益者向创造者、输出者转变。太钢还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承担城市建设的义务。早在2002年,便开工建设我国冶金行业最早、规模最大的膜法水处理生产线,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目前,太钢每天回收利用城市生活污水6万吨,每年可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000多吨。利用回收的生产余热,为城区1400多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供暖,并使供暖区域内的燃煤小锅炉全部被淘汰,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800多吨、烟尘排放量4200多吨,节约燃煤4.2万多吨。
此外,积极开展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旧机动车拆解再利用业务已初具规模,废旧轮胎、塑料等综合利用项目也在积极推进。太钢还大规模实施厂容整治和绿化工程,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形成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特别是太钢在全行业率先发出“蓝天”誓言,将“特别排放限值”作为太钢的新排放标准,启动PM2.5监测、治理,减少城市雾霾污染。
近几年,太钢通过科技创新出品的26个品种在国内市场中占有率第一,38个品种成功替代进口,高端产品创造的效益能占到企业整个生产效益的85%以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引擎,致力于描绘太钢的低碳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