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日报:绿色发展与城共生——太钢低碳发展侧记
太钢的绿色制胜之道在于不仅要以切实的行动提升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水平,还必须以阳光开放的姿态与所在城市互动交流,包容理解,共生共融,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绿色发展从优秀到卓越
诞生在太原城北郊区的太钢,日益为城市所包围。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双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主动承包治理渣山,把污染严重的太钢渣山变成了今天花团锦簇、环境优美的大花园,让人们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魅力和潜力。从此,“绿色发展”写入公司的战略目标中。
今年,是国内首套煤调湿装置在太钢上线运行的第五年。
煤调湿是装炉煤水分控制工艺的简称。在钢铁企业中,铁前工序耗能量占全行业耗能量的70%以上,是节能降耗的重中之重。采用该技术,可大大减少炼焦耗热量,减少焦化污水排放量,同时提高焦炭的产量和质量。煤调湿技术代表了国际炼焦行业发展的方向。国际上,这项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形成了垄断。2009年2月,国内首套煤调湿装置在太钢建成投产,每年节约能量27.1万吉焦,相当于9226吨标准煤。同时,通过增加焦炭和煤气产量,每年还可创效4591.4万元。太钢煤调湿整套设备以太钢为主设计制造,实现了关键设备特殊用钢的国产化。
世界上处理能力最大的矿渣超细粉生产线,世界第一套可同时处理不锈钢和碳钢除尘灰的全功能冶金除尘灰资源化装置,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不锈钢废混酸再生处理系统,国内第一套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制酸系统、国际首创的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技术、国内第一套采用活性炭技术对烧结机烟气进行脱硫净化的装置、中国第一家不锈钢尾渣肥料生产线……太钢先后投资100多亿元,自主集成国际先进的循环经济工艺技术,在冶金行业率先建立起了贯穿全流程的节能减排新模式。
太钢系统创新部部长宋迎东介绍说,在连续多年保持不锈钢生产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太钢已经实施了130多项绿色发展项目,固态、气态和液态废弃物已实现100%的综合利用。
目前,太钢拥有28项世界最新节能环保科技成果和69项节能环保技术。太钢将拥有的先进技术集成,通过工程技术公司对外输出,帮助同类企业改进工艺和流程,持续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推动绿色发展由优秀向卓越迈进。
做身居闹市的行业典范
如今的太钢,花红柳绿,形成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
在“绿植”企业的同时也为城市增绿。太钢先后参加了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太原市东西两山近万亩荒山坡地、高速路两边绿化工程以及太原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生态绿化工程,圆满完成了绿化及林区养护任务。
作为一家身处城市的钢铁企业,太钢以日本千叶、韩国浦项、德国蒂森克虏伯、德国巴登钢铁厂等与所在城市融为一体的优秀钢厂为标杆,建立绿色发展对标体系,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国家环保部领导在视察太钢时,对太钢给予高度评价: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破解了城市钢厂的发展难题,堪称行业典范。
在太钢,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快由企业小循环向社会大循环转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为太原城区提供的1400万平方米的供暖热源,每年可帮助太原市削减二氧化硫排放1200吨,烟尘排放300吨,节约燃煤3万吨;每年处理回用城市居民生活污水近2000万立方米,减少太原市 COD 排放5000多吨,极大地改善了太原环境;开展粉煤灰回收利用,年产80万立方米新型墙体材料;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炉矿渣超细粉生产线,相当于建设一个年产280万吨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对钢渣进行综合处理,开创国内钢渣生产肥料之先河。
显然,太钢实现工艺技术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升级换代,实现全流程工艺技术升级和主体装备的大型、高效、节能和环保,首先彻底改变的就是我市城北地区高消耗、重污染的面貌。
太钢加速融入城市和社会,从积极投身城市绿化带建设、高效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到利用回收的生产余热为城区居民供暖,实现了企业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