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日报:格局的力量
写在前面
再赴太钢,适逢今年80周年厂庆。80年,太钢的脚步从未停歇。
自1952年炼出中国第一炉不锈钢以来,太钢一直专注于发展以不锈钢为主的特殊钢,已成长为我国特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以及全球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品种规格最全的不锈钢企业。面对钢铁行业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太钢坚持发展战略不动摇,做强主业、延伸发展、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生产经营建设取得较好业绩,营业收入连续7年突破千亿元,成为中国民族不锈钢工业的杰出代表和全球不锈钢业界的标杆企业。
在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后,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太钢的成绩得益于创新和改革,要继续抓好这两个关键,当好我省工业企业的领头羊,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创新和改革,无疑是太钢近年来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词。本报从即日起,特别推出系列报道,为您呈现太钢近年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科技进步、绿色发展、和谐共进的生动实践和经验。
今年5月,太钢捧回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的中国工业大奖。省政府对太钢给予通报表彰,并号召全省企业向太钢学习。到底要向太钢学习什么?是企业管理、科技创新、节能降耗,还是履行社会责任?恐怕这些都是,又不全是。其实,最难学的,莫过于创新和改革,这是奠定太钢如今发展格局的基础,是现下国有企业走向市场、走出国门的不二选择,是制胜关键。
创新,是追求卓越的最佳路径
曾经的太钢也以能生产500多个钢号、5000多个品种规格而自豪,但在市场需求面前,慢慢就变成了产品分散、竞争力不强。继续维持普钢特钢兼有、品种多而散的局面,还是发展特殊钢,做大做强不锈钢?太钢在产品抉择中开始建立自己的格局。
时至今日,不得不说,太钢在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中,选对了一条路。
不锈钢之于太钢,如同土地之于农民。选择占领不锈钢制高点,在与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注定是太钢的使命。
太钢是中国最早生产不锈钢的企业。我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块不锈钢连铸坯均诞生于太钢。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增长的不锈钢市场,太钢主动求变,实施战略大转移,将不锈钢确定为结构调整的主方向,确立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
早在2004年,新不锈钢工程开工之际,太钢承诺要将这一工程建设成为无与伦比的精品工程。“全世界走一遍,这个最好”,此谓无与伦比。多年来,太钢坚持认为,做企业、做产品,就要做行业的引领者、创造者,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谈不上最具竞争力。要站就站最高,要做就做最好。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有了创新,才有创造;有了创造,企业则强,国家则强。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得先机,必须从模仿者成为领跑者。”太钢董事长李晓波说。面对当前步履艰难的行业现状,太钢人充满了乐观与自信,他们概括为“四个自信”——战略自信、文化自信、队伍自信、能力自信。
李晓波解释说,“钢铁作为一种功能性材料,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作用不可替代,发展空间巨大。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对钢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强做精是钢铁业最重要的转型升级,也是钢铁业的中国创造力之所在”。太钢将钢铁作为终生的事业,并立志做到最精最好。
进入2014年,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有的企业吨钢利润比不过一根雪糕。上半年,太钢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利润同比增长72.4%,出口钢材同比增长105%,产销率达到100%。凭借早年间建立的最具竞争力的战略创新格局,太钢面对市场寒冬表现得游刃有余。
用智慧创造卓越品质——这种智慧,就是创新。
改革,是赢得竞争的先决条件
钢铁行业早已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当大多数钢企还在普钢、低端产品市场中拼杀的时候,太钢已经借助一系列改革创新,赢得了自己的市场空间。
改革就是要不断打破惯性思维,找到“共同方向”和前进动力。太钢的改革在我省起步最早,从流程再造、绩效评价、薪酬体系设计到公务用车改革,从内部市场化改革到与外部市场接轨,太钢人与改革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太钢采访,上到董事长下到一线工人,“改革”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进入2014年,钢铁业可谓一片惨淡:全行业价格指数20年最低,亏损额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形势,太钢一只眼睛“盯”市场,瞄准附加值高的产品,另一只眼睛“盯”成本,尽可能地将生产成本降下来
市场就是生产方向。两个多月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硅钢冷连轧新生产线在太钢投产,每年40万吨的硅钢产能又增加了100万吨,增大的产能会不会把自己逼入死角呢?冷轧硅钢厂安全生产科科长王平钊信心满满:“以前我们厂只是生产中高牌号的产品,就是比较尖端的东西。上了冷连轧以后,我们可以覆盖无取向硅钢的全牌号。”
既要西瓜也要芝麻,无论什么规格、尺寸,新设备都能在全国独家实现生产线上定制调整。王平钊说:“今年以来,公司对我们有了特殊的要求,尤其是让我们打开后门走向市场,面向用户,去寻找盈利的产品,必须得一心二用。”
市场出口找到了,太钢人又在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上做起了“功课”。眼下,盘活资源、物尽其用、降低成本在这样一个双千亿企业中显得异常重要。
算账是太钢加工厂超细粉作业区的李保明最近说得最多的。前不久,他就在一台小电表里算出了一笔大账。李保明指着生产车间的一块电表说:“这个电表属于隔壁炼铁厂,两家单位原先为了就近取电,共用一个供电线路,这个内部的电费就一直由加工厂来买单。仔细一算,一天24小时下来,我们的成本要多花两万多元。”
亲兄弟明算账。今年开始,太钢开始推行二级单位成本单独核算,降本增效和每个人的收入直接挂钩,逼着他们从生产到经营转变。李保明说:“强调单独成本后,经过和炼铁厂确认,我们将这一块电费转移到了炼铁厂。同时,我们在生产细节上更加认真,这样收入才不会受影响。”
好的管理不如好的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核心就是创新机制,太钢明确提出,2014年作为“深化改革年”,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兴利除弊,用改革传递市场压力、增强干部动力、激发全员活力,汇聚万众一心的合力,应对市场挑战,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改革无穷期。每一次到达,都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