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卫视:太钢集团:细抠堵漏 一季度挤出成本水分三千万
主持人导语:在太钢的预算表上,有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一个是盈利,另外一个则是降本增效。严峻的市场形势,让盘活资源、物尽其用、降低成本在这样一个双千亿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算帐是太钢加工厂超细粉作业区的李保明最近说的最多的词。前不久,他就在一台小电表里算出了一笔大帐。
李保明:它在我们总的成本里头,一吨就占的7块钱的成本,一天的产量基本上每个小时在150吨,那么24小时产量算下来,基本上每天光它这一块儿占我们总成本就将近两万多元、两万五千元的用电量。
这个电表属于隔壁炼铁厂,两家单位原先为了就近取电,共用一个供电线路,这个内部的电费就一直由加工厂来买单。今年开始,公司开始推行二级单位成本单独核算,降本增效不但分解到每个人头上,还和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
李保明:强调单独成本的话,我们就要把相关的、跟我们无关的这些东西就要把它抛出去。不光是从电上,其它方面,我们从细节上都在逐渐转变。
亲兄弟明算帐,是因为太钢推行的价值内部市场化改革,一个电表增强了每个人降本增效的责任意识,更逼着他们从生产到经营转变。就像眼前这根不起眼的管子,一年可以为太钢节约一百多万元原材料费。而这个点子,来自一个普通工人的偶然创意。
张立林:抛光机在生产过程中要产生好多废钢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就发现这个还可以再利用,我就把废钢丸的那个漏斗加了一根管,把废钢丸引到抛光机里面循环再利用,效果挺好,厂里大会小会都表彰我,就这一项就给了我3000多块钱。
在冷轧硅钢厂,天天都能收到来自一线工人的创新建议,而且采纳率高达76.9%。一季度,通过生产细节的精细化,生产成本降低了500多万元。而整个太钢集团更是通过这些点滴的堵漏,硬是挤出了三千多万元的成本水分。
刘亮:他每降的一分钱,他知道公司就有一分的活力,同时呢,给他带来一分的效益。只要我们努力,愿意去做,就像毛巾里的水一样,总能挤出我们降本的那一块儿来。而降本的这一块儿呢,就是我们战胜市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