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日报:太钢:讲好降本增效故事
近日,记者在太原钢铁集团公司采访时,听到几则降本增效的小故事。故事的起因,都是面对钢铁行业愈加困难的形势,各方苦苦寻求解决之道;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内部模拟市场,在追求生产细节精益化中产生效益;故事的结尾是今年前3个月“抠”出成本近3000万元。
故事之一:最近,在太钢焦化厂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化产作业区向厂里提报80米长的镀锌管材料调拨计划,按照惯例,由厂设备能源科对材料用途和数量进行核实,然后进行无偿调拨。然而,这一次却不同了。
太钢焦化厂设备能源科科长程俊伟讲道:“在接到化产作业区计划后,我们通过电子台账查看全厂各个作业区的库存情况,发现在运焦作业区恰好有以前项目改造剩余下来的镀锌管,型号规格与化产作业区要调拨的相同。我们就按照调拨价格,将镀锌管‘卖’给了化产作业区。”
同一个单位,发生买卖关系,这在焦化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焦化厂运焦作业区主管陈春园说:“这是我上班以来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虽然我们是一个厂,但是现在我们的作业区之间也实行了独立核算,就和市场一样,化产作业区将相应的价款拨到我们的账上,成为了我们降成本的绩效。”
故事之二:在太钢花园国际大酒店员工楼,工人师傅正在安装开水设备定时装置。
花园酒店物业管理部王建铭说:“以前,这个热水器24小时开启,晚上没人喝水,它照样工作,造成了用电浪费不说,而且人喝反复烧开的水也对健康不利。我们安装上定时器,早晨6点自动启动,大家上班就能喝上开水,晚上10点,大家下班了,它也就自动关掉了。”
小小的定时器,所降低的用电成本对太钢这个“巨无霸”企业来说可能是微乎其微;同一个单位,发生买卖关系,也许并非首例,但是这却让记者从中看到了修旧利废、价值内部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