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晚报:太钢3个月“抠”回3000万元
最近,在太钢焦化厂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化产作业区向厂里提报80米长的镀锌管材料调拨计划,按照惯例,应该由设备能源科对材料用途和数量进行核实,然后无偿调拨即可。然而这一次却不同——设备能源科清点数量后,居然按照调拨价格,将镀锌管“卖”给了化产作业区。同一个厂区发生买卖关系,这在焦化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焦化厂运焦作业区主管陈春园说:“我上班以来,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虽然我们是一个厂,但是现在我们的作业区之间也实行了独立核算,就和市场一样,化产作业区将相应的价款拨到我们的账上,成为了我们降成本的绩效。”原来,一直以来,太钢各单位采购生产资料时,都会上报到总部采购部门分别采购。由于实际生产过程节能效率的差别,有的单位会全部用尽生产资料还需采购,而有的单位却会有部分结余。这样一来,生产资料出现结余的单位,如果生产资料长时间入库闲置,一方面占用资金,另一方面可能面临损坏。而有些有生产需要的单位却不得不上报采购部花钱另外采购,无形中浪费了资源。实行内部“买卖”后,让内部各单位互通有无,内部消化多余资源,减少了库存,减少了对外采购。而且由于结余的生产资料可以“卖钱”,多耗费生产资料需要自己“掏钱”,无形中鞭策了各单位节约成本。
与焦化厂一样,盘活资源、物尽其用、降低成本在太钢已是蔚然成风。在花园国际大酒店员工楼,工人师傅正在安装开水设备定时装置。酒店物业管理部王建铭告诉记者:以前这个热水器24小时开着,晚上没人喝水,它也照样工作,浪费不说,人喝反复烧开的水也对健康不利。安装定时器,早晨6点自动启动,大家上班就能喝上开水,晚上10点,大家下班了,它也就自动关掉了。
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太钢降本增效系列措施中的一小部分。今年,太钢提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通过各种“新招”追求生产细节精益化,成本节约最大化,仅前三个月就“抠”掉成本近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