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加快提升太钢综合竞争力
记者:当前,全党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太钢如何贯彻落实,请您谈谈认识和体会。
李晓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作为太钢集团,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动员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坚定信心、深化改革、迎难而上,加快推进公司转型跨越发展。
记者: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和任务?
李晓波:钢铁是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几个行业之一,消化过剩钢铁产能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去年,中央提出了“四个一批”:淘汰落后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扩大消费一批、走出海外一批,为化解过剩产能提出了好的思路。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钢铁业将突出面临三方面的压力:一是产能过剩压力。截止2012年,我国已经形成10亿吨的粗钢产能,产能利用率只有72%。近期,国家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淘汰8000万吨落后钢铁产能。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钢材的消费强度也会逐渐减弱,这就带来钢材的相对过剩。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叠加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二是资金压力。钢铁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和成本进一步加大。银行现金流量不足,信贷规模收紧,负债率高的企业将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三是环保压力。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的高度,再加上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太钢这些年在环保问题上见势早、行动快、效果好,为我们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能不能继续走在行列前边,在环保上走得更快一些,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深刻认识到,环保比效益还重要,要和安全一道放在第一位。
从钢铁行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五到十年的钢铁行业将处于需求平稳期、产业调整期、企业转型期、经营微利甚至亏损期,行业的难日子、苦日子可能还在后头。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钢铁工业及企业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李晓波: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将对钢铁工业及钢铁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从利好方面来讲:
一是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有利于化解过剩钢铁产能。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产能过剩。化解过剩钢铁产能,需要政府、市场“两只手”不缺位、不越位、都到位,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重点推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山西、江西等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000万吨以上。下一步,我省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也将加大。
二是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根治钢铁市场的无序竞争。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这对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有重大意义。
三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利于推进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三中全会指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环保是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钢铁企业推进绿色转型是必然选择,不容商量。
四是“引进来”、“走出去”,有利于钢铁行业提高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这将有力促进钢铁企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三中全会提出了三个“允许”和三个“鼓励”: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挑战方面来讲:
一是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尤为迫切。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各类企业主体面对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市场竞争环境将完全相同,各种政策性的补贴和隐性优惠政策将逐步消除,企业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每一家企业必须将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条件。
二是国家要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对当前处于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的钢铁企业,是很大的考验和挑战。全会提出,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钢铁行业长期将处于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的境况中,提高红利上缴比例,对钢铁企业是个重要挑战。
三是国家要逐步成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要逐步减持,用减持的钱去做更多的事情,起到国有资本的放大作用;有条件的企业要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届时,我们的股东会更加多元化,企业的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要公开,对企业的规范经营、科学管理、精细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记者:太钢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李晓波:近年来,太钢坚持咬定战略目标不动摇,坚持做强主业、延伸发展、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形成了在资源、技术、装备、品种、绿色发展、队伍等多方面独特的竞争优势。困难时期,信心最重要。鉴于太钢这些年来在逆境中培育形成的竞争优势,使我们有理由更加坚定战略自信、文化自信、队伍自信和能力自信,对太钢的未来充满信心。表现在今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形势,我们充分发挥优势,攻坚克难,生产经营实现了逆势增长。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须借全会的东风,下决心在创新体制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增强队伍动力和活力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新的突破。
为此,太钢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为统领,以提升经营绩效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品种质量为重点,以对标挖潜为方法,传递市场压力,增强干部动力,激发全员活力,快速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具体要抓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作为基础性、前提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提高标准,提高水平,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二是全面引入市场机制,面向市场,深化改革,将市场压力传递到各厂矿,引导各生产经营单位融入市场,实现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是深化品种质量管理变革。加强资源要素组合,大力发展拳头产品,切实落实质量责任,加强技术营销和服务营销,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服务和全面解决方案,敏锐发现市场,敏捷满足用户,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用户满意度。
四是深化对标挖潜,发动全员主动找差距、找标杆、求进步,从“公司要我对标”向“我要对标”转变,靠内生动力去做好对标工作,推动各项关键指标向先进看齐。
五是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强对干部绩效的考核。让绩效评价结果决定干部去留;推进岗薪制改革,以岗定薪,岗动薪动;优化内部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人员能进能出。
总之,我们要乘全会的改革东风,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不动摇、正视差距不盲目、深化改革不懈怠、迎难而上求发展,加快提升太钢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