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日报:走进太钢
编者按
今年以来,本报编辑部开展“新闻报道精品年”“提升业务内功年”活动,激发了记者、编辑学习、研讨、交流业务,以及采写精品新闻稿件的热情,各部门更是因部制宜想办法、搞活动,为记者、编辑提内功、创精品创造条件和机会。11月5日,本报工交部和编辑中心组织部分编辑、记者走进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生产一线进行专题采访。记者们兵分五路,围绕“做强主业”“多元发展”“延伸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和谐发展”等五个主题分别深入太钢冷轧硅钢项目、工程技术公司、不锈钢园区、能源动力总厂和职工健身中心等现场,感受火热的生产一线,聆听员工们谈发展、说巨变,真实地记录下太钢转型跨越的生动实践。
转型跨越
冷连轧线:国家看中的好项目
“尽管钢铁行业遇到了‘寒冬’,但‘寒冬’正是积蓄力量和储备力量的时候。”
这是太钢董事长李晓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1月5日,记者走进太钢不锈钢冷连轧项目,站在已经傲然挺立起来的8000吨厂房的钢结构旁边,看着繁忙而有序地安装调试设备的技术工程人员来来往往,蓦地被一种倔强的“太钢力量”感染并感动着。
启动于2012年4月的不锈钢冷连轧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90万吨以铁素体为主的不锈钢冷轧板卷,是我省转型跨越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工程投产后,可生产包括高速重载铁路车厢用钢、汽车排气管用钢、集装箱用钢等系列产品,部分产品将替代进口。
“这条不锈钢冷连轧生产线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采访中,太钢的每一个人都自豪万分。这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后,材料从储料区送上连轧机,通过两条冷连轧生产线生产出后,马上可以进入到精整区和磨辊区,依照客户要求进行整理后的钢材,完全可以直接包装交给客户。也就是说,这条生产线工艺是一流的、技术是一流的、装备是一流的。
被先进技术“震撼”之余,记者还感受到了“绿色低碳”。整个厂房长度有700米左右,但高度达几十米。原来,从地下10米到空中40米的高度,分层设置了酸洗、炉区等设备,将原本需要3公里长度的厂房压缩到750米,节省了空间,节约了成本。
该项目投产后通过冷轧技改升级,实现产品结构优化,产品覆盖厚度0.3-3毫米、宽度1-1.65米的各种规格钢材,且生产出的钢材可以进行切条、切片等工艺,基本满足市场上的多种需求。同时,每年还能够消化60万吨的不锈钢黑卷,将初级产品变为高级产品,在实现价值提升的同时,还实现了“经济适用”、节约原材料。
正是这些独特的转型特点,这个项目在开工8个月时,获得了2亿元中央最大预算内资金支持,成为截至目前我省唯一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也是省内迄今为止获得国家最高限额支持的单体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全部工程将于2014年5月热负荷试车。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硅钢项目:转型跨越的新名片
不进则退,如何进?如何在转型中升级?太钢人对此有自己的独到理解。用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的话来说:“转型不是转行,转型的本质是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太钢人来说,最重要的转型是将钢铁做到世界最好。太钢在主业转型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启动硅钢冷连轧技术改造工程就是其重要举措之一。
11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太钢硅钢冷连轧技术改造工程工地采访。巨大的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穿梭其中正在安装设备。
太钢冷轧硅钢厂刘爱国副书记告诉记者,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硅钢片就诞生于太钢,但当时没有形成批量生产。太钢冷轧硅钢厂从1998年生产出第一卷冷轧硅钢之后,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挖掘潜能,调整产品结构,如今生产的产品已实现了从高牌号到低牌号的覆盖,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在国内均名列前茅。该厂所生产的无取向硅钢主要用于制作各种电机中的铁芯,然后变身为电器的“心脏”,进入千家万户。
硅钢冷连轧技术改造工程于2012年10月27日开工,投资38亿元,新厂房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太钢冷轧硅钢厂目前的产能是40万吨/年,新生产线明年4月投产之后,产能将达到140万吨/年。太钢冷轧硅钢生产规模和质量由此将跃居世界前列。
刘爱国指着新厂房的一侧说:“这里是将来的酸再生车间。”新生产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采用了循环节能技术。清洗钢板后的废酸通过酸再生处理,就可变成能再次利用的盐酸。此外,退火炉中产生的余热也被收集起来用于脱脂清洗钢板。
新生产线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续化生产,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以前5道工序缩短至一道工序完成。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产品质量得以提高,生产高牌号、高磁感冷轧硅钢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该项目建成后厂方将相应减少中低牌号冷轧硅钢的生产。
对总体产能进行等量置换、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面对钢铁行业的冬天,太钢人在转型中积蓄能量,拓展空间,迎接春的盛开。
余热余能:“捡回来”的乏气利用
又到一年供暖季,一边是让百姓风声鹤唳、灰蒙蒙的雾霾天,一边是几十万户家庭的 “暖冬期待”,怎样才能在擦亮城市蓝天的同时,让更多的家庭“温暖如春”?太钢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空冷乏气利用改造项目给出了新的答案。10月29日,空冷乏气利用改造项目全面完成,为太原市新增了60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面积,加上前期的抽气供热项目,太钢现在可为1400万平方米的面积集中供热。按照户均80平方米居住3口人计算,2013年这个采暖季,太钢温暖了大概17.5万户52.5万人的冬天。
2010年11月10日,太钢自备电厂2×300兆瓦热电联产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投产后,每年可生产40亿度的电量和940万吉焦的热量,电力为太钢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保障,那剩下的余热余能呢?通俗点说,这些余热余能就是乏气。据能源动力总厂党委副书记张雷苏介绍,“余能余热利用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仅前期项目供热后,就拔掉了供热区域内120多台采暖燃煤小锅炉,每年节约采暖燃煤3万余吨,削减烟尘排放3000吨、二氧化硫排放1600吨!”余能余热利用项目也是太钢由企业内部小循环向城市和社会大循环转变的重要绿色转型项目之一,经营企划部部长范世文告诉记者:“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今天,降低能源成本,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主题。”
说起绿色节能,热电事业部部长陈俊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画了几幅工作原理示意图:“乏气利用比抽气利用合算的多,相当于是‘捡回来’的,要不然大部分也会被浪费掉,这样我们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采访结束,记者站在60个直径达10米的空冷风机下面,想象着热网循环水流经巨大的管道温暖地奔向百姓家中,不禁感慨,是企业用“捡回来”的乏气,换回了老百姓“蔚蓝的春天”。然而,企业可以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据介绍,“十二五”末,太钢将进一步利用生产余热,为大概3000多万平方米、太原市城区五分之一的家庭提供冬季供暖热源,仅此就可减排二氧化碳7000吨,节约燃煤8万吨。
和谐发展
文体中心:刷卡OK的星级享受
早就听说太钢有个五星级花园大酒店,大酒店建有一个标准相当高的文体中心,太钢职工可以在这里刷卡活动。11月5日上午,记者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这个活动中心。
9时许,太钢花园体育文化中心二楼气氛热烈、喊声阵阵。羽毛球片区,三四十名离退休职工正在酣畅淋漓地pk球技;50米×25米、深2.3米、室温26摄氏度的游泳馆内,我省首次国家游泳馆社会指导员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正在举行;三楼的等重量训练区,几名年轻男女正在私人教练的陪同下进行量身打造的训练……
在游泳馆内,62岁的张师傅告诉记者,公司离退部为大家办了专用健身卡,来这里锻炼刷卡就行。为了尽量满足员工的健身需求,这个中心上午基本不对外开放,主要用作离退休职工锻炼健身。张师傅说,他坚持游泳已经一年多了,如今,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老伴常说他越活越年轻了。
据悉,该体育文化中心由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投资1.8亿元,拥有游泳、乒乓球、篮球、网球、有氧操、动感单车、瑜伽、美式台球等娱乐休闲项目,并具有体育专业培训、私人运动教练、体育用品、运动休闲和餐饮等服务。国家体育总局权威人士看后给出了八个字:华北最大,功能最全。
中心负责人王伦虎告诉记者,中心除了为5万离退休职工办了健身卡之外,还每年投资1600万元为3万余在岗职工办了“一卡通”健身福利卡,用于职工文体活动、建立健康档案。用集团董事长李晓波的话说 “我们就是要让职工少打麻将少喝酒,多来中心搞健身。”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不仅满足了公司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家属的健身需求,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尖草坪地区乃至太原市的体育文化发展。目前,中心已经成为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卫生厅、山西省肿瘤医院、太原市体育舞蹈协会等单位的训练基地。
多元延伸
装进腰包的高附加值
太钢不锈钢产业园区是太钢延伸产品的一面镜子。
说起太钢产品的今昔,太钢不锈钢工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喜洪感触颇深:过去,太钢生产的不锈钢千里迢迢运到南方,做成制品后身价翻了几番又卖回到山西。几倍的附加值都被装进了别人的腰包。
设立于2004年的太钢不锈钢产业园区,是一家省级开发区,2012年成为全国首批62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园区目前引进38家企业,不锈钢年转化量20万吨,到2015年将达到50万吨。成倍的附加值不再仅仅是别人锅里的菜。
严峻的形势、激烈的竞争催生着企业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体现在经营模式的转换上,由单纯的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角色转换,向下游高端加工领域的延伸成为太钢转型的重要一步。
走进园区内的山西永泰晋通管业有限公司车间,各种不同口径的不锈钢加强筋螺旋焊管码放整齐,作为煤矿井下瓦斯管,具有耐腐蚀、抗静电的特性,安全性高,管身的螺旋达到了省材、薄壁同时强度高的效果,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园区,像永泰晋通这样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还有多家。太原市鑫源宏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厨房设备生产企业,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他们新开发的一种节能锅,在锅底加了一层铝合金节能底,加强集热效果,该公司目前有两个车间,计划再增加一个车间打造不锈钢整体橱柜。
有声有色的多元副业
与中科院合作高端碳纤维项目,填补国内高端碳纤维的生产空白;在新疆投产建设8座双膛石灰竖窑,实现化工领域成套技术的输出;与美国公司合资建设钢渣综合利用工程,将不锈钢尾渣转化成化肥原料……
这一项项看似与炼钢挨不着边的工程和项目,却都实实在在出自太钢、属于太钢。太钢集团党委宣传部王发生部长告诉记者,这是集团多元发展的一部分,也是集团正儿八经的副业。今后,集团的业务领域和收入来源还多着呢。
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升级,是太钢人的追求和品质。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太钢利用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多元产业。
在太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守纪向记者介绍了工程技术板块的发展。他说,原来我们是个内部设计院,只负责技术的引进和消化。现在,我们需要跑市场了,技术要创新,还要输出,角色完全不一样了,收入也确实增加了许多。我们刚与北京碧水源达成合作协议,这是国内著名的水处理公司,专业技术一流。未来,我们将一同为山西及周边省份的企业提供水处理方案。在合作中,碧水源提供相关产品,我们则提供管理、综合配套和已有的经验。像这样,依托已有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我们的业务量节节攀升。去年,工程技术公司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97倍,利润增长53.12%。而我们的利润也占到了整个集团的1/6,别看是副业,力量可不小。
绿色低碳
神奇变身的城市污水
车间外是浑浊的污水在池中翻滚,车间内是排排管道在过滤处理。11月5日,太钢污水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拿起量杯,在出水口接了一杯水告诉记者,“这就是经过处理的工业用水”。
原来,这些污水是来自太原北涧河、北沙河以及尖草坪地区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虽然在河道里臭不可闻,但经过污水处理中心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序氧池四道工序的生化处理,就产生了可以用来浇花、种树的中水。然后再使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双膜法技术,经过浸没式超滤和芳香族聚酰胺反渗透膜(这种工艺原来只应用于生产饮用纯净水),对中水进行深度脱盐处理,才可以产生工业用除盐水。除盐水确实是比饮用水还“纯净”的水,因为用饮用水冲洗不锈钢表面会留下盐渍,而除盐水流过不锈钢,钢面明亮如镜。
神奇“纯净水”的生产,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新水消耗,企业吨钢耗新水指标也将随之降低。太钢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益。2008年6月,太钢中水回用深度处理工程竣工投运后,关闭了最后一口用水井,彻底结束了取用地下水的历史。2009年4月,太钢再建成城市污水处理中心,不仅工厂的工业废水实现了100%循环利用,还回收处理省城生活污水。目前,已经达到一天处理5.5万吨,全部回用于工业生产,每年可节水近2000万吨。
绿色钢铁的“七十二变”
11月5日,记者走进太钢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的展厅,见识了不锈钢的“七十二变”:精美的象棋,充满古典韵味的雕塑,五彩缤纷的插花……据介绍,这个展厅里仅陈列的民用产品就有五六百种,服务于国防、城市建设领域的产品更丰富。
“这是我们园区生产的不锈钢锅,能有效阻止产生硅、镍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同等质量的进口锅要卖到六七百元,而我们的价钱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看着参观者拿起一件件产品,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这是316L不锈钢,质量轻,对人体不过敏,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
在展厅的一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由不锈钢制成的世界地图,似乎象征着太钢人誓将不锈钢产品推向世界的坚定决心。据了解,今年年初,太钢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钢筋新型材料,成功中标港珠澳大桥工程。在众多国际知名不锈钢企业参与竞标的情况下,太钢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家港珠澳大桥工程双相不锈钢钢筋的中标企业。
据介绍,由太钢不锈钢产业园区生产的250个不锈钢候车厅,近日将入驻太原各个车站。“以往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都是锈了、烂了、坏了,拆了又换一批,无形中造成了很大资源的浪费。”太钢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总经理王喜洪介绍道,不锈钢候车厅将为太原城市建设再添亮点。若干年后,人们将在城市建设中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韵味。
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