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日报:研发团队的“代言人”
“感谢太钢为我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舞台。”说这话时,太钢技术中心的李国平刚刚捧回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开创了山西省企业员工获得该奖项的先例。
困难永远比成绩多
钢铁生产需要经过炼铁、炼钢、铸造、轧钢等多步流程,生产设备复杂、工艺流程长,而不锈钢新产品开发更是一个综合性高、难度大、学科交融性强的系统工程。
“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谈到平时的研发工作,李国平说,“难题易遇解题难。”在成功解决双相钢卷板边裂问题的过程中,他每次都要守在现场,仔细记录炉温和轧制负荷变化,观察板型及边部变化情况,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笔记本、照相机成为他必备的工具。研制三峡工程用不锈钢复合材料时,李国平奔波于大关山生产车间、公司各生产工序、实验室以及宜昌、郑州等设计院、施工工地,与一线职工打成一片。
“技术难题没有攻克时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山,攻下之后发现不过是一张纸,而捅破这张纸所付出的艰辛,不亲自参与到其中的人是无法想象和体会的。”他笑着说。
团队中没有个人私利
在李国平眼里,每个项目、每个细节、每个环节倾注的都是团队的心血。
李国平说,研发团队需要一个承担压力和责任的管理者,需要一个组织协调和对外交涉的“代言人”,他扮演的正是这个角色。他明白,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一个重点品种,从开发到量产,需要公司整个生产系统的配合,需要各个方面技术人员的合力。”
技术中心的同事们表示,李国平是一个乐于分享、善于合作的负责人。双相钢、耐热钢品种开发期间,他毫无保留地提供资料和现场指导,进行知识共享。遇到难题时,他提倡集思广益,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建议。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年轻技术人员都成长为不锈钢品种开发的带头人。
2011年,太钢双相不锈钢开发量突破两万吨,实现了产品系列化;耐热不锈钢实现了多品种、多规格生产,产量突破3.5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中成功开发用于环保节能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用稀土耐热不锈钢,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超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板材的工业化试制,取得成功……李国平团队收获了一项项成绩。
太钢将涌现出更多科研人才
近年来,李国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他认为这与太钢多年来对技术工作的重视和创新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李国平说:“太钢有一套系统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制度,设立了战略经营单位,简称‘SBU’,对‘SBU’里的科研人员充分授权。”同时,太钢还对科技人员给予了极大的尊重。比如,没有参加具体研究的管理人员,不能在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上挂名。
获得此项大奖后,太钢领导专程到技术中心看望李国平。他真诚地说:“感谢太钢为科研人员搭建的创新平台。公司一直对科研工作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制定了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政策,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采访中,李国平多次强调:“成绩是属于大家的,与个人的努力相比,靠集体才能走得更远。”李国平话语中传递出一种真诚与坚韧,也让我们对太钢涌现更多科研创新人才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