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经济日报:一个甲子的征程——写在太钢不锈钢生产60年之际
不锈钢,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作为金属材料中的佼佼者,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952年,太钢炼出了中国第一炉不锈钢,从那时起,太钢就与不锈钢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始了一个甲子的征程。
60年,如同一条奔涌的长河,经过一代代太钢人的不懈奋斗,太钢累计生产不锈钢1802万吨,成长为全球不锈钢生产“头号选手”,在中国乃至世界不锈钢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紧跟时代步伐
上世纪50至70年代,是太钢不锈钢发展的开创阶段。1952年,太钢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成功生产高铬不锈钢、不锈钢锻材和不锈钢热轧薄板。进入六、七十年代,太钢在国内率先建成6吨氩氧炉、50吨高功率电弧炉、50吨氧气顶吹转炉等生产装备,打通了不锈钢生产线。
进入上世纪80至90年代,太钢不锈钢开始向国际水平进军。太钢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座18吨氩氧炉外精炼炉、第一台1280mm立式板坯连铸机、我国第一条冷轧宽带不锈钢光亮退火线机组先后投产,并在“七五”末建成了现代化不锈钢生产线。九十年代,太钢打通不锈钢复合板、不锈钢小型材和宽幅不锈钢冷轧板生产线,国内第一台20辊森吉米尔冷轧机和冷、热卷混合退火酸洗线先后建成投产。到“九五”末,形成了氩氧炉→连铸机→热连轧机→20辊冷轧机→光亮退火线的先进不锈钢生产线。
“太钢不锈钢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数不清的国内乃至国际第一,这些都离不开一代代太钢人在生产中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太钢董事长李晓波深有感触地说。
勇于敢为人先
进入新世纪,太钢确立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2000年到2003年,实施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和4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扩建改造项目,形成了年产1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进入世界不锈钢十强。
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太钢集成当代最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2007年,太钢投资360多亿元,建成了新150万吨不锈钢工程及配套项目,实现了主体工艺技术装备的整体升级换代和生产全线的大型化、自动化、现代化。新项目的建成,标志着太钢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品种规格最全的不锈钢企业。
在提高硬件的同时,太钢积极增强“软实力”,持续实施“培养50名优秀管理人才、100名优秀科技人才、500名优秀操作人才”的“515人才战略”。通过打通科技人员成长通道,形成了以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加快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通过实施SBU(战略业务单元)、课题首席负责人公开竞聘、命题承包、按效付酬等一系列措施,坚持按贡献参与分配,形成了强有力的创新激励机制……此外,每年安排预算3000万元,用于科技成果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激发了强大的创新活力。
“我们不仅重视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也重视群众性的创新活动。去年,在全公司职工中开展的‘金点子’杯合理化建议和先进操作法活动,共产生合理化建议651条、先进操作法60项。仅此一项,创造经济效益4.2亿元。”李晓波高兴地告诉记者。
做全球绿色钢厂典范2
009年,太钢不锈钢产量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并保持至今。在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钢材价格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太钢连续4年站上营业收入千亿元台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大幅度跃升,利润增幅、吨钢收入和吨钢利润居行业前列。
用不锈智慧创造卓越品质,太钢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凭借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善于创新的智慧,坚持做强、做大、做全、做精不锈钢,坚定不移推进“双千亿”工程,努力再造一个新太钢。
目前,太钢已形成以不锈钢为核心的高效、节能、长寿产品集群,26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35个品种替代了进口产品。从2011年至今,太钢项目投资已达600多亿元,一批国内国际一流项目在太钢“落地开花”。
“十二五”期间,太钢将抓住山西省建设转型综改实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的历史机遇,投资60多亿元,继续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加强对新型绿色钢铁制造的研究开发,加快与城市的绿色融合步伐,推动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向城市的大循环转变。
“我们的绿色发展水平不仅要在国内领先,而且要在世界领先,要干干净净进入世界500强,要成为全球绿色钢厂的典范。”太钢董事长李晓波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