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日报:点“渣”成金
90岁高龄的全国劳模李双良每天下午都要来太钢渣场走走,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近20年。
上个世纪90年代,李双良用“以渣养渣、以渣治渣、变废为宝”的方针搬掉了沉睡半个多世纪的渣山,被誉为“太钢愚公”。他使循环经济理念在十里钢城悄然萌芽。
现如今,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到循环经济中,备尝甜头的太原钢铁(集团)公司,逐步从初期的末端治理、单工序的改进,过渡到系统的、全流程的实践,练就了点“渣”成金的本领,不仅实现了钢渣“零”排放,而且使废弃的钢渣摇身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实现钢渣“零排放”是世界钢铁行业的难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太钢人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
早在2009年,太钢就先后改造了原有的两条钢渣处理线,新建了两条矿渣超细粉生产线,这样一来,每年有300多万吨的钢渣变成路桥工程、水库大坝、海防、油田等基础工程的使用材料。
2011年,太钢又与美国哈斯科公司合资建设了钢渣综合利用项目,每年有150多万吨黑丑坚硬的钢渣会神奇地变为滋养植物的优质肥料。
同年,还在世界范围内首创了富氧竖炉冶炼技术,将回收的钢渣炼成铁水兑入炼钢炉。新建的三座富氧竖炉每年的钢渣处理量相当于太钢在废弃的钢渣中找到了一座年产200万吨铁矿石的矿山。
今年8月,太钢又投资3亿元与国外一家企业联合签署了高炉热熔渣制棉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建成后,钢渣将变成制作矿棉板毡、粒棉的原料,每年可回收利用钢渣约8万吨,创效8000万元以上。至此,太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渣全部得到合理利用,钢渣产生污染的历史就此结束。
四年四大步,太钢依靠科技的力量,使废弃的钢渣神奇的变成水泥、肥料、矿山、矿棉。钢渣“四变”,太钢钢渣“零排放”之梦得以成真。
曾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和流程不合理是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低、污染重的源头。
10年来,太钢累计投资121亿元实施了127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这些项目,每年可增加产值24亿元,增加效益9亿元。“十二五”太钢计划再投资60亿元,继续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全球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工厂。
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太钢实现了废水、废渣、废气全部综合利用。
太钢董事长李晓波介绍:“以前生产1吨钢要用1吨煤,而现在只用500公斤~600公斤煤,1年能节约数百万吨标煤;以前生产1吨钢用20多吨水,现在只用1吨多。节能减排项目每年可增加产值16.7亿元,增加效益5.5亿元,实践证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不是‘烧钱’,而是新的效益增长点。”
太原市三面环山,静风频率高,大气扩散能力较差,太钢又处于城市上风向,大气污染物排放直接影响全市的空气质量;太原又是中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区域内水资源匮乏,企业生产用水与城市用水矛盾突出……
为了使钢厂与城市成为和谐发展的“共同体”,太钢以自主创新为驱动,拓展钢铁企业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
在能源转换方面,太钢回收生产余热,为城区8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提供冬季取暖热源,取代该区域所有燃煤小锅炉,每年减排二氧化硫7000吨以上;将回收的煤气并入城市管网,缓解了城市居民用气紧张状况。
同时,太钢率先对太原城北地区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日处理量达5.5万吨,年减少城市COD排放2000多吨。
如今,在太钢周围建起了一个个居民社区。一位附近的居民说:“我可不觉得生活在钢厂周围有什么污染,从楼上望过来,太钢厂区里的绿树环绕,我就像是住在公园的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