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太钢| 环境信息公开| ENGLISH  
  • 天行TIANXING(中国)
    欢迎您访问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 走进太钢
    公司介绍 历史沿革 组织机构 董事长致辞 领导团队 企业文化 技术创新 人力资源 招聘引进 绿色发展 社会评价 钢城风貌
  • 天行官方
    公司要闻 视频新闻 媒体看太钢 行业资讯 公司影片 太钢日报 公司出版物 文化书屋 微视频展播
  • 业务板块
    钢铁主业 资源开发 产品深加工 工程技术 新材料 资本运营 国际贸易 酒店管理 房地产开发 医疗卫生
  • 产品与服务
    钢铁产品 新品开发 营销网络 合作伙伴 认证证书 用户服务
  • 投资者关系
    公司公告 公司章程 财务信息 投资者服务 股票信息 联系我们
  • 社会责任
    管理体系 责任动态 经营绩效 绿色行动 利益相关方 公益行动 社会责任报告
  • 专题专栏
    公众开放日 感动太钢人物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企业重大信息公开
  • 公告信息
钢城人物
  • 公众开放日
  •   活动介绍
  •   景点介绍
  •   活动动态
  •   观感体会
  • 感动太钢人物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重要文件
  •   辅导材料
  •   专题研讨
  •   学习问答
  •   公司动态
  •   体会文章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学党章党规
  •   学系列讲话
  •   做合格党员
  •   工作部署
  •   动态信息
  •   评论体会
  • 企业重大信息公开
  •   公开概况
  •   动态信息
  •   太钢集团公司
钢城人物 天行TIANXING(中国) 钢城人物

郭晓兵:用心做事把事情做好


来源: 天行官方    作者: 李浩   时间: 2012-03-05

道岁月流逝,带走的是永不复回的青春韶华;而历经时光的磨砺,闪光的永远是美好的品质和不悔的追求。在太钢,有这样一些人,当他们把一页页翻过的日历累积成一本厚厚的履历时,总会留下一道绚丽闪光的足迹,让人时时提起,难以忘记。郭晓兵,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个人篇
 
郭晓兵,男,44岁,汉族,山西武乡人,大专文化程度,炼钢与现场管理专业,中共党员。
 
1987年郭晓兵以太原市北城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太钢技校,两年多的求学时间里,他的成绩在班上一直是第一名,每年都获得一等奖学金。
 
1989年从太钢技校毕业后,郭晓兵被分配到了太钢第二炼钢厂。那时候单位里已经有一些文化、学历都高于他的人,但是那时候的炼钢技术,多数知识的积累靠师傅教导和自己摸索。对于一个刚刚迈出校门懵懂的男生来说,工厂里一切都是那么好奇,那么新鲜,而一切又都充满着向往。当过去书本上的结构图瞬间变成高大伟岸的设备展呈现在眼前时,他才顿悟,他依然有那么多事要做,有那么多知识要去学习。
 
刚被安排进入岗位,郭晓兵与其他工人一样,开始了最原始用铁锹一锹一锹加料的岁月,并且在合金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多。一丝不苟的精神促使他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操作规程配比合金料,这样做既能将补料恰到好处,又没有造成合金料的浪费。在合金岗位的工作中,在郭晓兵身上从未发生过一起质量事故,他把好了每一炉钢的最后一道关口,从未出现过少放、多放合金料的现象,成为全班质量信得过的人。但是由于三台炉子都需要补炉,约4-5吨的补料,短短的一个班干下来就要用完,所以他每天下班都觉得自己精疲力竭。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郭晓兵也一度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萌生过退出的念头,可是他又怎能不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的梅花扑鼻香。在抉择的那一刻,成败实已露出端倪。所以在后悔过后,他却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专业知识,一刻也没有忘记对这一行业精湛技艺的追求。闲下手来他就又扎到研究合金料的知识中。就这样他每一次总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添好每一炉的合金。下班后他仍通过一些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将不同钢种、不同操作手法下的合金回收率,一点点的总结起来。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太钢职工钢铁学院学习了炼钢与现场管理专业,取得大专证书。并结合生产实际,解决和处理了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由于虚心好学,善于动脑,积极肯干,1992年,郭晓兵走上了吹氧岗位。在转炉炼钢中,吹氧岗位至关重要。由于转炉冶炼操作是炉外精炼的上道工序,如果转炉操作把握得好,对后续炉外精炼,连续铸坯,终极产品轧制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所以吹氧岗位与其说是一个操作岗位,倒不如说是一个技术岗位更确切。干吹氧光有激情不够,必须有技术,还得有责任心,必须保证炼一炉、成一炉。一炉钢质量的好坏,成本的高低,几乎都掌握在吹氧工的手中。
 
刚站上吹氧岗位,实际操作经验少的郭晓兵是个新手,所以在他上班时无论炼钢班班长还是摇炉工一见到他心里就犯了愁,不光是因为他的吹氧技术迫使摇炉工一次又一次得摇炉,浪费时间,而且由于他的工作给班里的排名造成较大的影响。其实郭晓兵自己也打心眼着急,他也想较快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他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功课”。
 
那时候检验一炉钢水成份是否合格跟现在不一样,它需要工人到炉前用样勺进行取样化验,样勺的勺柄特别长。一个人要使用长手柄的很好的控制样勺能舀起炉子里的钢水,不仅承受着高温的“烤”验和辐射,还要把握好舀出钢水的炉渣和钢水的比例,所以说这对一个新手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郭晓兵为了能准确无误的舀起炉子里的钢水进行取样,举着样勺一连舀过好几炉,但是每次舀出的不是渣取少了,就是钢水取少了。因为对于刚接触这活的郭晓兵来说,简单的取样也是技术活,也会影响对钢水成分的正确判断。经过无数次单调的重复和认真的琢磨分析,郭晓兵终于拿下了这一技术活。面对自己的成功,郭晓兵并不满足,他产生了一种渴望,那就是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同行和后来者,让他们也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实践成果。郭晓兵不只是一名普通的炼钢工人,他本人就是一块响当当的优钢。
 
在冶炼热轧硅钢时,同样的铁水条件,同样的废钢比,同样的石灰加入量,同样的操作,同样的出炉温度,同样的吹炼终点,别人炉里的硫含量不高,可郭晓兵操作下来的炉子里硫含量总是超标,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到底是哪些因素没有摸清?
 
一系列的问题困扰了郭晓兵好些日子,为此他连日废寝忘食,查找资料,咨询一些专家。复杂的问题往往造成的原因很简单。原来郭晓兵只注意了钢水出炉前的温度,而在操作过程中控制的炉内温度偏低,没达到炉内脱硫反应的热力学条件。问题终于解开了,郭晓兵同时也掌握了炼钢热平衡的计算。
 
从此以后,郭晓兵在每天的生产过程中,特别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转炉炼钢通过看火焰颜色深浅不同,就能判断炉内钢水温度高低、里面含各种合金的成分是什么。其中微小的差距,可能影响出钢质量,甚至导致整炉钢水报废。他苦练目测火焰碳样温度的本领,以至于全班炼钢工目测炉口火焰温度的准确率都没有他高。工友们说:“老郭看炉温,误差不超过5度,准得很。”
 
1997年,凭着过人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技艺操作,郭晓兵众望所归,肩负起1#炉炼钢班班长的职责。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对无数次失败原因的归总,他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操作理论,那就是稳中求快。他自己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严格要求所在班组成员的。这个钢铁汉子,就像是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不仅自己能打硬仗,还善于“把石子打磨成金子”,把自己所带的班组打造成敢于亮剑又能够亮剑的队伍。
 
为了炼出每一炉合格的钢水,郭晓兵把冶炼钢种分类总结,找出冶炼控制要点。其中包括:低碳钢种关键在于解决好钢水的脱氧问题;中、高碳钢重点是解决好碳的回收率和浇注变流问题;冷墩钢控制好铝的回收率;连铸钢控制好钢水纯净度,温度和到位率以及Al2O3含量,防止形成夹杂废品和发生堵水口问题;模注钢防止气泡废品和夹杂废品等。
 
一段时期,在冶炼模注钢时,其他班组出现了大量的气泡废品,由于郭晓兵在专业书籍中学到了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产生气泡废品的原因,结合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经验,他在班组里给大家讲解可以避免出现气泡废品的操作方法,起到了事前防范的作用。
 
首先,为了降低钢水中的氧含量,郭晓兵提供给吹氧工合适的吹炼条件,及时了解入炉铁水成分、温度,合适的废钢比,使吹氧工一次拉成率提高,减少了后吹,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减少了钢中氧含量和夹杂物;其次,改变出钢脱氧方式,利用钢水净化剂中碳、钙与氧的结合,使钢水充分脱氧,同时,使夹杂物得到变形处理,尽可能上浮排除;第三,保证钢包有充分的精炼时间,利用钢包吹氩,使钢水中的气体和夹杂物充分上浮排出。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经郭晓兵带领的1#炉炼钢班组,在冶炼模注钢时没有一炉出现气泡废品,产品全部达到生产要求。1#炉炼钢班受到了车间工段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并多次被评为“质量先进班组”。
 
即便如此,郭晓兵却始终没有停下获取新知识的脚步。1999年他报考了职工钢铁学院,在那里进行了三年的系统学习,使他在专业理论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为今后更好的完成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敏而好学的他不满足于已有的炼钢知识,总爱翻翻各钢种工艺操作规程,对电脑里存下的各钢种工艺参数也要求自己熟悉掌握。因此在平衡协调炼钢生产的同时,郭晓兵更多的是对炉长进行技术指导,每个炉长对他都佩服有加。这也为他们班理顺生产组织、加快生产节奏打下了基础。
 
郭晓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异常勤奋。在他当班的8小时里,他拿着对讲机,不是在现场指挥忙碌,就是在生产调度室了解相关信息,铁水到否、什么温度、需要加多少废钢冷料等情况都提前主动了解,从不会出现坐等铁水现象,更不会出现疲倦了躲起来休息几分钟现象,白班如此,晚班依然如故。
 
一名普通的班长,却以其不凡的业绩,凸显出人生价值,也让人牢牢地记住了他。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郭晓兵认为他的另一个转折点开始于2002年。
 
在2002年1#炉改建不锈钢转炉中,由于技术过硬,他有幸和外国专家一起开炉,安全、准确,一次成功冶炼出第一炉合格钢水,得到公司领导好评。
 
在转产冶炼不锈钢后,郭晓兵对自己又有了更高得要求,平时喜欢自我学习的他,遵循“不断学习是人生不变的主题”这一原则,通过看书自学一些不锈钢冶炼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每一滴水分,对专业技术书籍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认为最兴奋的事情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通过学习和认真分析外内国专家的生产工艺,总结出直接用预处理铁水冶炼铬不锈钢的想法,不仅降低了电炉的工序能耗,而且简化了生产工艺,使得铬的收得率也从过去的92%提高到92.5%。这“微不足道”的0.5%,却为太钢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创造了效益。
 
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几乎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及时准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钢包空间不合适,给下部VOD工序操作造成影响。为保证VOD后部工序钢包空间合格率,郭晓兵与其他同事一起亲自动手制作了几个标尺,经过对多炉钢的实验,他们测量的空间和VOD测量的空间几乎相同。在作业区四班推广使用后,钢包空间合格率大大得到了改善,从过去的90%陡升到96.6%,保证了后部工序的正常生产。
 
2005年12月份,他所在班组的一炉0Cr13不锈钢由于事故停电原因导致一炉钢在炉内冻钢达4个多小时,厂里原计划在送电后直接升温回炉,考虑到回一炉钢损失约7万多元,在征得领导同意后,他将一炉准备回炉的钢水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成一炉合格钢水,为厂里挽回了损失。正是由于他的勤奋好学,恳钻研自己的业务技术,使得他在多次的公司技术比武中获得佳绩,其中获得公司技术比武三次第三名,一次第二名,第十八届、第二十三届和第二十四届三次获转炉炼钢工比武“状元”,1999年荣获“邯钢杯”溅渣护炉知识竞赛一等奖,2004年有幸代表公司参加“昆钢杯”冶金行业转炉炼钢工的技术比武获理论成绩第一名。
 
团队篇
 
正是由于郭晓兵同志业绩突出,2011年公司成立了6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以郭晓兵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团队成为郭晓兵以后继续发挥能量的一个重要平台。
 
经过俩个多月的筹备工作,郭晓兵创新工作室于2011年6月份正式授牌成立,创新工作室选定炼钢二厂南区生活楼二楼会议室,配备了1000余种冶金方面的图书资料以及配套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形成了创新工作室成员学习、工作的活动场所。同步制定了创新工作室章程,从机构设置、成员加入与退出程序、成员权利与义务、日常管理四个方面对创新工作室的运行进行约束。在创新工作室章程的框架下,制定了创新工作室考评制度、过程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从制度方面保证创新工作室按计划运行。
 
团队在组织机构方面,成立了包括陈景峰、李保才、郝建峰、宋向军等的厂技术指导组。筹备期间工作室有郭晓兵、吕涛、王伟、穆春四名成员,2011年底又吸收公司技术比武转炉炼钢工状元王海瑞为工作室新成员。
 
团队成立以来,郭晓兵先后提出并被采纳合理化建议9条,占团队总数的36%,申请专利1个,采纳实施操作法2个。其中《不锈钢转炉烘烤模式改进》获得公司2011年度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一等奖;《控氮钢高拉碳返吹控氮方法》、《不锈钢包悬挂标尺包VOD空间》、《控制炉口微正压解决不锈钢还原增氮操作方法》获得公司2011年度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三等奖。
 
《提高不锈钢转炉双层套管式底枪炉底使用寿命的控制方法 》实施后,不锈钢转炉使用寿命由原来的平均寿命350次提高到400次以上。使用最高寿命2010年达到470次,2011年达到481次,2012年突破了500次大关,达到501次,比2010年最高使用寿命470次提高了31次,在国内同行业中趋于领先水平。
 
控氮钢不锈钢采用操作法,有效地降低了不锈钢转炉钢水的终点氮含量和增氮量,解决了一直困扰转炉还原过程钢水增氮的难题 ;409系、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中氮含量合格率分别达到95.5%和95.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创效益96万元/年。
 
除此之外,他的团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获得各项殊荣:工作室获得2012年山西青年“五四奖状”。工作室成员吕涛2012年被共青团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工作室成员王海瑞、穆春分别取得2012年公司转炉炼钢工技术比武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
 
正如在转炉工作的岁月里一样,郭晓兵在自身不断成长和提高的同时,仍继续将这些年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摸索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身边的同事,现在大部分都成为生产骨干,有的被评为二类操作能手、公司技术比武的第二名、2011年度的劳动模范,为太钢转炉炼钢工整体技术的提升做出了很大贡献。
 
郭晓兵钟爱的一句话是:“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作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别人眼里,郭晓兵是一名幸运儿。幸运之处在于他的身上的很多荣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山西省属企业转型跨越青年岗位能手”、“山西省高级专家”、“太原市新长征突击手”、“青年岗位能手”、“质量信得过个人”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是当郭晓兵载誉而归,心中除了喜悦,更多的是感恩,是太钢的实力让他的梦想插上了翅膀。没有人比郭晓兵本人更能读懂这些荣誉的重量,没有人比他心怀更多对企业的感恩之情。
 
因为郭晓兵深深的知道,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企业给青年人搭建的广阔舞台,个人的一次成功可能存在偶然,但它却是一个企业寻求机制创新、潜心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必然。

 



   太钢邮箱| 太钢网站群|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2-2014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3605号  网站管理员     

买球(中国)官方网站 | 胜游体育·(SY SPORTS)官方网站 | 世界杯在线平台 | 时博足球 | 玩球体育·|(官方)在线官网 | AB平台 | 拼搏官方网站 | 沙巴足球虚拟联赛 | 9游买球 |